应该说,中海油的钻井平台进入敏感的西沙地区和越南的强烈反应,都出乎世界意料。虽然南海一直被称为世界新的火药桶,但问题的存在已非一日。而且由于中国的克制、冷战后中国不再是西方盟友的国际形势以及东盟的缓冲角色,南海一向只是热而不炽。但这一次中越对抗,显然预示着昔日南海冷对抗时代的结束。
一般会认为,中国此番钻探:一是无法再容忍南海各小国的得寸进尺,更为了打破这些国家通过实际长期占有而达到符合国际惯例的用心;二是中国国力使然,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且拥有航母的中国,已有能力在远洋维护自己的利益。这一次中越南海对抗,中国海巡船在水炮对攻中屡屡令越南铩羽而归。
然而,国力的强弱只是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国际大势。我们知道,中越在南海已经两度开战。
一是1974年中越西沙之战。
当时越南正处于内战之中,北越承认中国在南海的主权,美国支持的南越为转移国内内部矛盾,决定在南海向中国挑战,结果被中国海军以弱胜强,取得1840年以来在海洋上对外战争的首胜。
二是1988年中越“3.14”南沙海战。
当时中国的国力远不能和今天相比,但在武装冲突中毫无顾虑,直接派军舰参战——这和今天只派执法舰船维权大为不同。根本原因就在于,当时整个西方都站在中国一边,而站在越南一边的只有西方的头号敌人苏联,对中国进行谴责的也只有苏联。
所以今天中海油的钻井平台进入南海,根本的还是世界大势又一次转到中国一边。只不过,这一次“帮助”中国的却是俄罗斯,这就是乌克兰危机。
西方由于误判把一场乌克兰内部危机演变成与俄罗斯的全面对抗,不得不从中国这个头号遏制目标上分身。不仅如此,欧盟特别是德国和法国,一再呼吁中国发挥积极作用,参与斡旋,帮助解决危机。相对而言,中国面对西方的压力大大减轻。
另一方面,俄罗斯为了抗衡西方,对来自中国的支持需求急剧上升。可以说,中国的立场直接决定这场对抗胜负的结果。中国倒向西方,俄罗斯则无法承受西方的经济制裁。中国站在俄罗斯一边,西方的制裁则毫无意义。
因此,过去俄罗斯一直在中国、日本和越南之间大搞平衡,但现在却不得不选择站在中国一边。更何况,身为西方一员的日本,也加入了制裁俄罗斯的行列,这个平衡术也无法再维持。
所以此时中国在南海钻探,越南传统上最悠久的盟国俄罗斯至少会保持中立。而且俄罗斯也十分清楚,在南海钻探固然是中国的合法权益,可一旦越南反应过度,导致中越对峙,客观上就形成了对俄罗斯最有效的支持。
因为乌克兰危机爆发后,和欧洲盟国一厢情愿的希望中国斡旋不同,美国一直担心中国借机在东海或者南海“出手”。届时,美国将两面受敌,疲于应付。所以,乌克兰危机发生后,美国一反常态,一再预防性的、虚张声势般地向中国施压。奥巴马也成为第一个公开表示日美安保条约涵盖钓鱼岛的总统,在菲律宾也是立场鲜明地选边。
当然中国的做法一贯有理有利有节。
我们选择不是美国盟国的越南,而且派出到第一线的只是行政部门执法船。在距离美国如此远的地方,它能赶到现场的却只能是军舰。但在这种非军事对峙中,显然“不适宜”发挥作用。而且尽管中国只是合法钻探,针对的只是越南,但谁都明白剑指的还是美国的“亚太再平衡”战略。
中越冲突发生后,最耐人寻味的是,美国旗帜鲜明地指责中国,俄罗斯则保持沉默,和1988年的情景完全相反。
这并不是事件的性质变了,而是美国和俄罗斯的国家利益变了。所以,正如美国资深外交家基辛格所言:国际事务中没有道德的空间——尽管美国每次在国际上出手,总是祭出道德的大旗。奇怪的是,中国还总是有人对之颇为痴迷。
我们可以预见,中越冲突后,俄罗斯在乌克兰更会放手一搏,与西方的对抗也会更加激烈、持久。这反过来又助了中国一臂之力。
同样的,越南之所以在没有俄罗斯支持的情况下,敢于向实力远在其之上的中国叫板,甚至自不量力地进行水炮对攻,也是对美国遏制中国的战略了如指掌。它也深知,只有“闹大”,才能把美国卷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