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老兵苑军网
新闻 > 首页 > 群英论见 > 历史评论 > 正文 >

中国人文学者为什么仍然缺乏创造力?

2014-06-05 17:20:50 点击: 来源: 网络转载 反馈
导读: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原创力的缺乏曾令中国人文学者感到极度耻辱。知耻近乎勇:此后的讨论曾非常热烈、充满激情、令人兴奋,甚至一度让吾辈看到了希望。然而,二十年过去了,

  世界还看不到任何终点,世界的和关于世界的终极话语还没有说出来,世界是开放的、自由的,一切还系于未来,并且远远系于未来。(巴赫金《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中央编译出版社,2010,第184页。)

  既然如此,人就可以参与对世界的创造,学者就应该为未来写作。不向当下投降的他始终游走在与体制相反的方向上,其学术锋芒与那个时代的精神特征构成了对立的两极。针对体制上的集权和意识形态上的禁锢,他提出了对话和复调小说两个重要概念。对话发生在个体之间,复调理论则敞开了人的平等品格。显然,这两个概念都与一个现代信仰直接相关:人人生而自由,皆拥有平等权利。对此,他本人给出过清晰的解释:

  总之,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复调小说中,作者对主人公所持的新的艺术立场,就是认真实现的、贯彻到底的对话立场,它肯定主人公的对立性、内部自由、未完成性和不可决定性。主人公对于作者既不是“他”,也不是“我”,而是有充分价值的“你”,即另一个他人的有充分权利的“我”(“你自己”)。(上书,第70页)

  这些话既是对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中主人公的总结,也是他自己的精神写照——他是自由和平等精神的的信徒。正是在这个信念的牵引下,他拒绝成为官方话语“聋哑无声的对象”,保持了“一种在生活苦难面前凛然而立的学人风格”。对于他来说,不自由的处境既是障碍,也是其进行原创性思考的背景。于不自由的处境中守望自由,在权力的重压下眺望人人平等的远景,这是他始终保持的基本动姿。从某种意义上说,压抑与苦难成全了他,推动他提出了自己独特的理论。在他那里,体制性因素部分地被克服和超越了。他以自己创造性的动姿证明了人的自由品格和深刻的未完成性,令一切借口显得苍白。巴赫金是人,不是神,他能于艰难困苦之中奉献出原创性成果,处境远好于他的我们为什么做不到呢?这是我们不能不追思和反省的问题。

  决定论早已被证明为是错误的假说,每个人都是自己生命轨迹的书写者。中国人文学者缺乏创造力,不是因为命运作祟,而是由于精神高度不够。不消除没有平等情怀这个根本欠缺,一切原创就都谈不上。中国学者需要踏踏实实地补课,驱除自己内心深处的黑暗和鄙俗。否则,我们就只会自觉或不自觉地重演南辕北辙的喜剧。

相关阅读

热点话题

热点文章


中国老兵苑军网是老兵的网上家园!!!
“老兵”是我们一辈子的身份名片!!!
永远也忘记不了一起扛过枪的战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