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老兵苑军网
新闻 > 首页 > 群英论见 > 历史评论 > 正文 >

诗人李白真的不愿为五斗米折腰?

2014-06-05 17:20:14 点击: 来源: 网络转载 反馈
导读:唐代着名诗人李白,文人们将他尊称为诗仙,将他说成是不食人间烟火似的谪仙人,近代着名文人胡适在他的《白话文学史》一书中也说李白始终是一个出世的道士。在人们的印象中,

  学过历史的人都知道,李白年少时即抱负宏大,自认有“济世之才”,自称“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但他又不想经由进士、明经等常规考试途径进入仕途,而是企图一朝蒙受帝王赏识,获得重用,由布衣一跃而为卿相。因此,他早年漫游全国各地,广事干谒,投赠诗文,结交名流,以表现才能,广造声誉来达到此目的。就在他创作此文之前,也已多次上书和谒见地方长官,又曾入京谋求出路,只是都没有结果而已。这次也一样,他兴冲冲地奔韩朝宗而来,阿谀逢承了一番,希望韩朝宗能“度量宽宏,和颜悦色,不因我长揖不拜而拒绝我。”可结果还是“马屁拍在了马脚上”,一点效果也没有。

  当然,李白也不是一点机会也没有。后来在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李白经朋友推荐,被唐玄宗召至长安。由于李白太在乎功名了,接到诏书后,欣喜若狂,以为“辅弼天下”的梦想就要实现了,于是提诗道:“仰面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南陵别儿童入京》)在给妻子的留别诗《别内赴征》中也写道:“归时倘佩黄金印,莫见苏秦不下机。” 可好景不长,李白因不肯与权贵同流合污,又因醉中命玄宗的宠臣高力士脱靴,得罪了权贵,连玄宗也对他渐生不满。在长安仅住了三年许,就被赐金放还了。由此看来,依李白的品性,“漫游、狂饮、行侠”行,做官不行。

  可就是这样,李白还不死心。表现有二:一是在安史之乱爆发第二年(公元756年),李白再次怀着“济世平乱”之志进入永王府,做了幕府。没想到永王李璘在与其哥肃宗李亨争夺帝位时兵败,李白因此受牵连而被流放夜郎,后在白帝城遇大赦。二是在上元二年(公元761年)已61岁的李白正在江南的金陵一带飘泊,靠别人接济为生,但他闻知史朝义势力复盛,李光弼派兵镇压时,再次请缨入其军幕,却因病而半道还。至此,他那由布衣而卿相的梦幻完全破灭。

  纵观李白的一生,可以肯定,他并不是一个“不愿为五斗米折腰”的高士,而是一个为实现他所谓的“济世”之志,甘愿向权贵低头,“倾其才俊,博权贵一笑”的平常人。只是当他的目的最终没有达到时,才“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自称自己“一生傲岸”,写上几句:“达亦不足贵,穷亦不足悲”(《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等诗句来个自我解嘲。

相关阅读

热点话题

热点文章


中国老兵苑军网是老兵的网上家园!!!
“老兵”是我们一辈子的身份名片!!!
永远也忘记不了一起扛过枪的战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