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8年8月,第一次世界大战接近尾声,德国战败已成定局。在这种形势下,日本人认识到,一旦战争结束,中国作为战胜国之一,势必将在和会上提出山东问题,并要求收回胶济铁路和青岛。为了达到永远霸占山东和进一步扩大在华势力的目的,日本政府认为只有获取段祺瑞政府对山东问题合法承认的根据,又有各国的保证,将来的媾和会议上才有更大把握。于是,日本政府仍以借款为诱饵,向段祺瑞政府建议中日合办济南至顺德铁路和高密至徐州铁路,由日本提供贷款2000万日元,这就是西原借款中的山东两铁路借款。这也是西原借款中与山东问题直接相关的一次借款。对于两铁路借款,段祺瑞政府也并非不知其害。原来德国在山东得势时,除经营胶济铁路外,尚于1914年从中国政府手中取得将来敷设延长线的权利,即自济南至京汉路之顺德及自高密至徐州之线路。日德宣战后,青岛为日本占领,中国深虑日本有继承德国人权力之意,故关于德国人在山东的权利问题,始终不与日本开始交涉。1915年中日会商“二十一条”时,曾议及此两路,没有达成具体方案。此时日本又提起此议,段祺瑞政府饥不择食,又认为中国与德宣战,中德间一切契约自归消灭,至于高徐、济顺与德人关系即绝,借用日资,在中国方面不过昔日借自德国者,今日借自日本,从新订立合约,与继承权无关。日本方面也由本野向中国说明:此两线借款,如由汇业与此间银行接洽,中国政府只与汇业接洽,纯粹作为银行与银行之交涉,自无政治可滋疑议。于是,1918年9月28日,中日双方在北京签订了高徐、济顺两铁路借款预备合同,同时还举行了关于山东问题的秘密换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