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老兵苑军网
新闻 > 首页 > 战略观察 > 深度观察 > 正文 >

于德清:地沟油第一大案到底牵涉多少企业

2014-06-07 15:04:21 点击: 来源: 网络转载 反馈
导读:像地沟油这样的一些重大案件信息公开的“烂尾”,不但难以消除民众的恐慌心理,无助于恢复民众对食品安全的信心,反而,会搭上一些政府部门的公信。

  根据公安机关侦查,河南一家生物制品公司涉嫌采购1.45亿元地沟油,“用于生产制药原料”。消息经媒体报道后,相关的一家上市公司30日临时停牌,并发布澄清公告,但这未能阻止人们对地沟油流入制药领域的担忧。

  “地沟油”是近三年来中国社会的一个热点话题,只要一传出它有可能“进入人们嘴里”的消息,就必然会引发极大的担心。不过,地沟油本身并非意味着就会毒害人们,它其实是一项新产业,但如果缺乏监管和激励,则会成为舆论环境下人人喊打的地下产业。

  中国人偏好吃油,众多家庭和餐饮企业生产出大量废油。这些废油原本无人问津,也没人管,往往是随着废水、垃圾排入自然界,成为一种被浪费的资源。后来才有民间人士认识到地沟油也可以回收、加工、利用。与之相比,西方虽然地沟油的产出较少,但由于其快餐企业往往规模很大、经营规范,也严格遵循国家规定,地沟油的回收利用基本能实现与餐桌绝缘的目的。而中国一些从事地沟油回收的人却利欲熏心,其目的恰恰是千方百计把地沟油送回人们嘴边,牟取暴利,使地沟油很难成为民间自发发展循环经济的样本。

  可以说,只要杜绝地沟油回流到人们口中这一恶劣环节,就没有必要把地沟油产业一棍子打死。它的回收、加工环节并不会毒害人们的健康,如果能像荷兰、日本等国家一样将其用于航空燃料、垃圾车油料,它只会造福于人类社会。若是将其一棍子打死,任由各种餐饮垃圾、废油脂存留于自然界中,只会污染地下水,带来更多的危害。

  我们必须意识到,只要确保地沟油的最终归宿是生物燃料领域,它就属于中国民间自发发展的循环经济,是一项新产业。由于中国人饮食习惯的独特性,它甚至可以是中国的一个独特产业。然而,当前的最大问题是,我们并没有把它看作一项新产业,只是偏重在公众情绪的推动下严厉打击非法加工使用地沟油的行为,却忽略了对地沟油相关企业的充分鼓励和扶持,结果一面是一些合法的生物燃料公司收不起地沟油,产能闲置,一面是一些非法企业有隙可钻。

  地沟油不是中国社会的一件小事,国内外媒体和舆论都对此投入了很大关注,目的也各有不同。政府部门已经认识到监管地沟油的必要性,应该尽快从制度上管起来,从企业、产业角度管起来,重视对地沟油的高效回收、利用,推动相关研发技术的发展。目前,对地沟油的检测仍没有可信的标准,产业链条依然缺乏整合,地沟油利用环节的漏洞仍未完全杜绝,这些都需要各地政府尽快从产业系统建设角度着手,不仅要强制性规定地沟油最终只能用于燃料,而且要积极鼓励企业参与进来,设立行业激励政策和严惩机制,才能事半功倍,真正让地沟油成为新产业。

  中国人的用油量很大,这种情况很难在短期内改变,但地沟油问题并非一个积重难返的大问题。它既能用来毒害人,也能真的被变废为宝。处理好了,它就是中国的一个新产业,而且很难会再出现进入食品、制药领域的恶劣现象。在这方面,西方国家并没有特别多的经验供我们借鉴使用,我们只能正视它,自己想法去完善地沟油的产业链条,不能一味拒绝、一棍子打死。

  同样的话已经说了无数遍,但此时还是要重申——对待地沟油,我们不缺钱,也不缺技术,只是缺一些态度。西方社会不是所有国家都实现了地沟油上天,但他们的餐桌上却极少出现地沟油,这证明了只要有严格的地沟油监管态度,什么难题都不会成为问题。地沟油上天也好,入地也罢,都只是一些处理结果,倘若监管一如既往的像牛栏关猫,地沟油必将重返饭桌。

  7月中旬,2000吨产自上海的地沟油将被荷兰航空加工成航空生物煤油,供飞机使用。2011年11月,荷兰航空到中国采购地沟油样品回去试飞,测试结果非常满意。据悉,荷兰人吃油不多,地沟油原料不足。2012年6月,荷兰航空的“废弃油”航班开始执飞洲际航线。(7月11日《重庆晨报》)

相关阅读

热点话题

热点文章


中国老兵苑军网是老兵的网上家园!!!
“老兵”是我们一辈子的身份名片!!!
永远也忘记不了一起扛过枪的战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