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老兵苑军网
新闻 > 首页 > 军事天地 > 军林秘史 > 正文 >

东风三导弹:为中国洲际导弹研制打下基础

2014-06-07 16:26:51 点击: 来源: 网络转载 反馈
导读:东风三号中程导弹是中国完全独立自行研制的液体地地中程导弹。导弹全长20.65m,最大直径2.25m,起飞质量65 t,推进剂为可贮存的硝酸/偏二甲肼,发动机地面推力1040 kN (由四个单机并联...

  飞行试验与地面试验

  东风三号导弹飞行试验分两步进行:部分射程方案飞行试验,在西北综合导弹试验基地(即后来的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进行;全程飞行试验,在华北导弹试验场(后来发展为太原卫星发射中心)进行。

  为适应中程导弹试验的需要,1965年3月国防科委决定扩建西北综合导弹试验基地,选定了新的发射场和弹着区,并由一机部、七机部、中国科学院等有关单位研制了试验设备。1966年12月,建成用于中程、中远程地地导弹试验的工程项目,即南发射工位及配套设施,主要有大型勤务塔、发射塔、发射控制室和推进剂、压缩空气、电力供应系统、大型光学电影经纬仪、活动遥测站等。

  1966年12月7日,东风三号01批出厂进行飞行试验,一院副院长兼副总设计师任新民担任试验队队长。1966年12月26日,第一枚遥测弹进行首次飞行试验。从飞行试验的情况来看,在111.2秒以前,各系统的工作是协调的,各种参数也是正常的。111.2秒以后,由于发动机组Ⅱ分机发生故障,推力突然大幅度下降。124秒导弹空中自毁,弹头未能击中和田着弹区。1967年1月 12日,第二枚遥测弹再次发射。当导弹飞行到临近发动机关机时(129.2秒),发动机组Ⅱ分机又出现推力大幅度下降。两次方案考核飞行试验证明:除发动机外各系统工作稳定,导弹总体设计方案合理可行。十一所的科技人员根据两次出现故障相同的情况,经初步分析与地面试车,发现发动机燃烧室内壁在长时间工作之后产生很大变形而撕裂。改进设计后,1967年5月17日进行第三次飞行试验,由于加注推进剂后弹体结构受力,导致六管连接器变形,出现了不能给推进剂箱增压的故障。发射部队虽已连续工作两昼夜,仍发扬连续作战的优良作风,安全地泄出推进剂。研制部门针对试验中出现的问题,采取了相应的技术措施,排除了上述故障,于5月26日发射成功。导弹完全按预定程序飞行,各系统工作正常、协调,弹头命中1726.2千米外的目标区,落点偏差小于规定值,试验获得了圆满成功。

  1967年6月10日,东风三号第四次飞行试验时,发动机组Ⅰ分机又出现推力下降的故障。为彻底解决发动机的问题,十一所集中了各方面力量,通过数据处理、理论分析与模拟试验,层层深入地分析故障产生的原因。为了使分析、推理与试验结果更加准确,同时决定深入弹着区,寻找残骸。任新民带领7位科技人员,会同基地40多位战士深入茫茫大沙漠,经过5天的搜索,终于找到了发动机的残骸。各种结果判明,发动机推力下降是由于推力室内部撕裂而引起的,内壁的撕裂又是由于集合器部位的钎焊缝发生了热应力腐蚀所致。工作条件恶劣、结构强度不够、钎焊料选择不当、钎焊质量不高等导致集合器部位热应力腐蚀。

  基于上述分析与判断,决定对推力室采取三大措施:身部钎焊表面处理由吹砂镀镍改为酸洗镀镍;集合器孔板有两排直径为9毫米的小孔改为5毫米宽的槽,减小集合器环形室的跨度;高温涂层延长至喷管出口处。改进后,发动机经过多次地面长程试车的检验,工作是可靠的。寿命由原来的186-195秒提高到 300-500秒。以后的历次飞行试验中,发动机再没有出现过推力下降现象。

相关阅读

热点话题

热点文章


中国老兵苑军网是老兵的网上家园!!!
“老兵”是我们一辈子的身份名片!!!
永远也忘记不了一起扛过枪的战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