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老兵苑军网
新闻 > 首页 > 军事天地 > 军林秘史 > 正文 >

东风三导弹:为中国洲际导弹研制打下基础

2014-06-07 16:26:51 点击: 来源: 网络转载 反馈
导读:东风三号中程导弹是中国完全独立自行研制的液体地地中程导弹。导弹全长20.65m,最大直径2.25m,起飞质量65 t,推进剂为可贮存的硝酸/偏二甲肼,发动机地面推力1040 kN (由四个单机并联...

  此外,还多次进行了临时变换射向和夜间发射试验。其中1974年6月26日进行的“考核弹头强度、进行射向变模、水平测试后运输、激光测距综合试验”(02 批9号弹),打出了纵向远0.494千米,横向右0.267千米的好成绩。1974年11月和12月,改进后的导弹还成功进行了“弹头再入尾流试验及陀螺积分仪改用进步电机试方案验”。

  研制部门针对试验中发现的问题,改进了设计和生产工艺,提高了导弹武器系统的可靠性。经过一系列试验的严格考核,证明导弹武器系统的战术技术指标符合设计要求,导弹在飞行状态下工作协调可靠。这些试验还为评定导弹的最大射击能力、射击精度和密集度等提供了可靠依据。

  核弹头的研制

  1967年6月17日,我国第一颗全当量氢弹装置爆炸,随后二机部九院开始着手氢弹的武器化,研究能够装载在导弹弹头上的核战斗部。1968年1月,国防科委正式下达了东风三号核战斗部(代号524)研制任务。

  为了减小氢弹装置的体积和重量,需要采用钚239做弹芯的氢弹初级装置(我国第一颗氢弹初级采用高浓缩铀235的弹芯)。建于酒泉原子能联合企业(404 厂)的钚生产线由反应堆(钚生产堆)、化学分离(后处理)厂、钚处理厂(精炼用于制造武器的钚)三个主要环节构成。我国第一座石墨慢化轻水钚生产堆于 1960年2月破土动工,苏联停止对华援助后被迫暂停建设。1962年6月重新恢复施工,1966年10月20日建成启动。试验性后处理厂(717工程)于1965年5月动工,1968年9月4日投热料试车成功,获得二氧化钚产品。1968年10月,钚核部件冶金加工生产线正式投料,11月20日,生产出第一套合格的钚部件。

  1968年,正是“文化大革命”处于高潮的时期,核武器研制基地也受到武斗和两派斗争的严重干扰。到1968年6、7月份,形势越来越坏,甚至发电、供水和变电所等部门也被群众组织所占领,并成为他们手中握有的武器,如此再发展下去,后果不堪设想。中央不得不多次出面干预,向两派群众和军管会及军区发布强制性命令,要求停止武斗,首先要立即撤出所占领的部门,违者以军纪论处。中央的命令制止了武斗,但并未能制止对立,因此,命令仅制止了事态恶化,而未能使科研恢复正常,科研进度严重滞后。到9月,九院估计经过努力524产品次临界试验和热核试验尚有可能在年底前完成,于10月 15日召开会议落实科研计划。11月下旬,在404厂完成了524钚部件的次临界试验。12月27日,在西北核试验基地成功进行了524产品首次热试验。这是我国首次含钚的核试验,试验装置代号为524-23,重约2吨,由经过改装的轰五甲94号机空投,爆炸当量为277万吨。1973年6月27日,由轰五甲95号机空投进行了524产品的定型核试验,取得圆满成功。

  1969 年9-10月,在华北导弹试验基地成功地进行了2枚遥测弹两弹结合试验。1970年1月22日,周恩来主持中央专委会,钱学森和朱光亚汇报了东三两弹结合 “冷”试验的准备。所谓“冷”试验,就是用惰性材料替代核弹头中的裂变材料,在弹头再入飞行过程中进行的流体核试验(模拟氢弹初级爆炸过程)。6月和7月先后两次进行试验。第一次由于一个爆炸螺栓未爆,头体未分离,纵向偏远16.401千米,试验未能全部成功。7月的第二次试验获完全成功,标志着东风三号导弹核武器系统完全形成战斗力。

  定型与改型

相关阅读

热点话题

热点文章


中国老兵苑军网是老兵的网上家园!!!
“老兵”是我们一辈子的身份名片!!!
永远也忘记不了一起扛过枪的战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