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老兵苑军网
新闻 > 首页 > 军事天地 > 国际军情 > 正文 >

从一战英德造舰竞争看今朝 美国会被取代

2014-06-07 17:24:32 点击: 来源: 网络转载 反馈
导读:手持三叉戟的海神尼普顿的形象,乃是吾辈必须完成的新使命之象征。无论在世界的何地,我们必须对德意志的国民加以保护;而且无论在世界的何地,我们也必须维护德意志的荣誉!

  威廉二世本人是一个对海军具有狂热爱好的人,他不仅喜好身着各国海军制服,亲自绘制过军舰的设计图,还如饥似渴地“吞噬”马汉的《海权论》,醉心于建设一支强大的海军。这段时期,德国若要在海外得到发展,必须拥有与英国相抗衡的海军力量,要获取其在“阳光下的土地”。他认为应该从“垂死的”帝国势力手中“重新分配”殖民地,这类言论在他的讲演中比比皆是。1896年1月18日,他在纪念德意志帝国成立二十五周年的一次演讲中,发出了“德意志之未来在海上(Deutschlands Zukunft liegt auf dem Meer)”的声明,更宛若打响了德国海军建设开始狂奔的发令枪。

  于是近代最早的大规模军备竞赛——英德造舰竞争——的导火线就此被点燃了。

  世界政策与海军扩建的启动

  特拉法尔加海战以来,英国海军在七大洋的优势不可动摇。而德国则是一个传统的陆上强国,其海军微不足道。1871年德国统一之后,帝国宰相俾斯麦拥有一套老谋深算的政治与外交观念。在欧洲他满足于维持五大列强构造,孤立其宿敌法国,使之不能东山再起。此外,针对巴尔干半岛潜藏的危机,力图使得俄国和奥匈帝国都无法在此获得绝对的权势。在殖民地问题上,只取空白之地,并卓有成效地控制民意,遏制了国内那种急于“崛起”的殖民政策呼声,竭力避免和当时的海洋帝国英国发生冲突。

  在这条现实的外交路线下,德意志帝国的国运也日益兴隆,工业技术急遽发展,迅速成为欧洲舞台上一大强国。

  然而,在威廉二世登基、俾斯麦黯然离职之后,短短几年间柏林便从欧洲大陆的外交中心以及同盟网络的枢纽沦落到了自我孤立和自我“围困”之境地。俾斯麦长期以来精心谋划的欧洲外交格局被迅速打破,德国东西两侧的陆军强国法俄两国迅速结成盟友,德国自此失去了在欧洲纵横捭阖的舞台。威廉二世愈是力图强行毁坏这一其咎由自取的“包围圈”,结果却是愈被动、孤立。

  威廉二世是一个非常急功近利、渴望自己被公众认可的君主。而且,他还病态般地酷好海军,于是,他将目标从欧洲大陆扩展到整个世界,并计划为此投入大海军建设。这种“世界政策”以及海军至上主义的“新方针”,使得德国摒弃了俾斯麦的审慎政策。

  1897年开始担任海军国务秘书的提尔皮茨是威廉二世进行海军建设的主要负责人,他是一位极其优秀的宣传、组织与规划大师。他并不直接与国会周旋,而是广泛动员社会力量,比如争取了包括马克斯·韦伯在内的大约两百七十名著名学者,政界、工商界以及新闻出版界的巨擘来支持其海军建设,并将原来的海军内部杂志《舰队》改编为科普杂志来扩大海军在民间的认知度;还成立了“海军协会”等民间组织。

相关阅读

热点话题

热点文章


中国老兵苑军网是老兵的网上家园!!!
“老兵”是我们一辈子的身份名片!!!
永远也忘记不了一起扛过枪的战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