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老兵苑军网
新闻 > 首页 > 历史长河 > 史海钩沉 > 正文 >

聊斋夜话:中国人的算命传说与天命观念

2014-06-05 16:32:00 点击: 来源: 网络转载 反馈
导读:“君子不以在我者为命,而以不在我者为命。所谓‘命’,指的是并非自己能决定,但却能决定自己生死祸福、贵贱穷达的各种因素。”“天命不易与天命靡常,这两种观点看似矛盾,但却同时存在。

天命不易与天命靡常

命的“本质”不会自行显现,我们只能从被揭露的命里来加以理解。

在《被牛角触死》这个故事里,当相士揭露富家子弟将于某日某时被牛角触死这个命定的结局后,出于自我防卫的本能,他想尽办法逃避,但结果还是在最后一刻被用牛角做的发簪穿耳贯脑而死。这个故事向我们透露,命具有必然的、不变的本质,而这也正是《尚书》里所说的“天命不易”——命之所以为“命”,正表示它是“半点不由人”的,不会因人力的介入而有任何的改变。就坏的一面来说,这种必然性虽然予人一种受摆布的感觉;但就好的一面来说,因为命的“不易”,所以它也是“可信赖的”。

但《雷击古寺》让我们看到的却是另一番景象:在古典命定论里,雷击一向被视为是在履行“神的意旨”,所以当雷电回绕古寺不去时,有人提出了轮流出寺“接受天命考验”的建议。结果,主动接受考验的众人惨遭横祸,而颤抖惶愧不敢面对考验的老头却反而得以幸免。这似乎又想告诉我们,命并非人所自以为是的那样必然,它其实是无常的。而这也正是《诗经》里所说的“天命靡常”——神的意旨或自然奥律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变化莫测。就坏的一面来说,这种变化莫测给人一种不可信赖、无所依循的感觉;但就好的一面来说,因为命的“靡常”,而腾出了不少转圜的空间。

这两种观点看似矛盾,但却同时存在。此一矛盾存在,在更深的意义上,正代表了中国人对命的“双情态度”。因为有“天命不易”的观念,使人兴致勃勃地想要“窥天命”,而如果窥探到的玄机无法兑现,则可自我解嘲地将它们归诸于“天命靡常”。反之,因为有“天命靡常”的观念,使人觉得应该要多“尽人事”,而在徒劳无功、受到挫折后,又可自我安慰地将它们归诸于“天命不易”。

具道家色彩的“安命观”

不管命的本质是“不易”还是“靡常”,重要的是人要如何与命互动,而这就涉及“态度”的问题。接下来的故事可分为三组,分别扮演了三种不同态度的“传声筒”。

从《蚯蚓与银簪》、《汉江渔夫》及《送别好友》这三个故事里,我们嗅到一股浓厚的劝人“安命”的气息。把银簪看成蚯蚓的杨父,无法体认那是自己“命中无份”的,竟然还刻意营求、强行索取,最后落得白忙一场、徒增烦恼,真是早知如此,何必当初?而汉江边的那位渔夫,回绝了可能的荣华富贵,知足常乐,则反而得到孟某“我不如这个渔夫”的赞美。

相关阅读

热点话题

热点文章


中国老兵苑军网是老兵的网上家园!!!
“老兵”是我们一辈子的身份名片!!!
永远也忘记不了一起扛过枪的战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