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老兵苑军网
新闻 > 首页 > 社会民生 > 社会观察 > 正文 >

台湾“高考”国文试题考传统礼仪

2014-06-07 21:03:55 点击: 来源: 网络转载 反馈
导读:中华文化的复兴须从礼仪的重建开始,而重建的起点便是国民教育,包括国文(语文)教育

  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鑫嵊胱佑骈杂诮局希掠阆憾痒缏梗患菀灰吨庵郏俎碎滓韵嗍簦患尿蒡鲇谔斓兀觳缀V凰冢话嵘媵В鄢そ耷睿恍上梢藻塾危髟露ぶ眨恢豢珊踔璧茫幸畔煊诒纭!保ㄋ臻闯啾诟场担�

  与第一题“文章解读”相比,此题旨在评量考生文言文的阅读能力以及语体文(白话)的表达能力。分值比上题增加一倍。所提供的题干材料偏重于议论与抒情,有利于考生个人才情的发挥。后面3小题彼此连贯,层层深入,考生必须读懂文意方能恰当作答。

  综观上述两道题,其共同点是将阅读与写作看成是有机的整体,且文白兼顾。以考试导向性而言,有助于考生语文能力的全面培养。但在大陆试卷中没有这两种题型。严格说来,真正与大陆相同的只有“引导写作”。请看2011年度试题:

  三、引导写作(占27分)

  司法院大法官会议做出第六八四号解释,认定大学生如不满学校的处分,有权可提起诉愿和行政诉讼。台湾大学李校长表示,依据《大学法》的规定,学校在法律的范围内有自治权,学生也有很多申诉管道;大法官做出这项解释,可能造成学校和学生之间关系的紧张。学校是教学的地方,学校和学生之间的关系,应如何维持和谐,避免陷于紧张,而影响教学活动,是学校和学生双方面都应关心的问题。对大法官的这项解释和李校长的反应,以你在学校的亲身体验或所见所闻,请以「学校和学生的关系」为题,写一篇完整的文章。文体不拘,文长不限。

  此材料提供了一个具体案例。这个案例真实地存在于考生生活中。该案例涉及到三方:司法院、学校与学生,故决定了每位考生有话可说。同时,将法理与人情、学校与学生、学校与社会三种关系结合在一起,折射出社会生活的复杂性和多面性,引导考生思考法与情、个体与群体的关系,学会站在不同的立场来考虑问题。其案例本身包含着培养公民素质的指向。并且,材料发挥空间较大,考生可以凭籍自己的生活经验与观察能力,抓住要害,写出具有思维深度的佳作来。

  在大陆高考作文试题中,在命题思路上庶几相近的有2013年全国新课标Ⅱ卷。所提供的材料为某机构对班级同学关系所做的调查,要求考生对调查结果发表看法。但就题目所包含的思维深度和广度而言,似不及此。

  不过,像2011年度这样“出彩”的“引导写作”题,历年台湾学测国文亦不多见。相比之下,有些年度的作文命题也颇值得商榷。如2013年度“引导写作”题:

  曾永义《愉快人间》说:“为了‘人间愉快’,就要‘人间处处开心眼’,就要具备担荷、化解、包容、观赏等四种能力,达成‘莲花步步生’的境界。”这是一段充满生命智慧的哲思。“人间愉快”,可以是敞开心胸、放宽眼界的自得;可以是承担责任、化解问题的喜悦;可以是对周遭事物的谅解和包容;可以是观照生活情趣的艺术;也可以是……请根据亲身感受或所见所闻,以“人间愉快”为题,写一篇完整的文章,记叙、抒情、议论皆可,文长不限。

  这段“引导材料”相当矫揉造作,风格颇似“心灵鸡汤”。或许是笔者天性愚钝,读来有点不知所云。而且,以“人间愉快”四字作为作文命题,很难想象18岁的高中毕业生能说出些什么。还有2012年“引导写作”题:

  老子说:“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所谓“自胜者强”,是指真正的强者,不在于赢过别人;而在于战胜自己。现代社会中,许多人喜欢跟别人竞争,却不愿好好面对自己,克服自己的弱点。其实,只有改进自我,才能强化自我、成就自我。请根据亲身感受或所见所闻,以“自胜者强”为题,写一篇文章。论说、记叙、抒情皆可,文长不限。

  这道题属于自我修养类。题目“自胜者强”本身即道德命题,考生只能顺着题目预设的价值取向来发挥,相当于“代命题者立言”,思维方向十分单一。并且,对于高中生来说,其自身修养很难达到这样的深度,缺乏相似的人生体验,故容易为赋新词强说愁,流于浮泛空疏。

  值得寻味的是,这类以“道德教诲”为特色的作文题,大陆高考语文也存在,只是呈现形式有所不同。以2013年作文题为例,如辽宁卷的“沙子和珍珠”,新课标I卷的“经验和勇气”,湖北卷的“上善若水任方圆”,浙江卷的“三句话看童心”,湖南卷的“我愿意”,四川卷的“过一种平衡的生活”等皆是。

  这些题目表面上看或是寓言,或是励志小故事,或是格言警句,其中均蕴藏着某个道德教诲。考生只能按此命题去“做文章”,犹如“螺丝壳里做道场”。并且,因为材料所提供的情境是虚拟的,其蕴含的道德命题本身缺乏真实的思维价值,相当于“伪道德命题”,故显得虚假而矫情。

  此乃历年大陆高考作文中最常用的一种模式。另有一类作文材料虽然是真实的,如2013年山东卷的命题作文“咬文嚼字”,基本上属于“升级版”的“好人好事”,实质上也还是“道德命题”。

  这类命题的最大弊病是使考生的思维幼稚化、简单化,即不需要分析、比较、论证、思辨,而只需要人云亦云,迎合他人,为此甚至言不由衷、违心编造,变得矫情而虚伪,对学生心智及人格成长戕害莫大。

  追根溯源,两岸这类命题模式可能源自明清时期科举考试的八股文。八股文的题目源于四书五经中的原文,命题方式多达39类,有“单句题”“通章题”“承上题”“截搭题”等等。最简单的当属单句题,如“过不惮改”、“巧言令色鲜矣仁”、“学然后知不足”等等。这些题目本身便属于自我修养类的道德命题,与儒家推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有关。其特点是要求文章必须模拟儒家祖师的口气去发表议论,即俗称的“代圣人立言”。当然,如果单就行文形式而言,八股文也许有其合理成分。但就命题形式及其内容而言,八股文对中国人思维方式的负面影响可谓根深蒂固。

  今天,我们依然可以从国人之喜好道德说教、夸夸其谈、放言空论看到其影子,还有影视作品人物情节的矫情虚假等。而联系及此,似乎不难理解海峡两岸作文命题之同好“道德命题”的因由,可见历史荼毒之深之重。

  实际上,中国有更优秀的写作传统,如《周易·乾》曰“修辞立其诚”,即写文章要表达自己真实意图,不能言不由衷,妄发议论。还有白居易《与元九书》中曰“文章合于时而著”,即写文章要与时代合拍。

  如果说,语文(国文)考试作为母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价值指向是客观存在的,那么常识性试题所指向的应该是“善”和“美”,而作文题则应该指向“真”。具体而言,即通过写作引导考生学会“慎思”“明辨”,学会独立思考。这也是现代公民必备的素质。

相关阅读

热点话题

热点文章


中国老兵苑军网是老兵的网上家园!!!
“老兵”是我们一辈子的身份名片!!!
永远也忘记不了一起扛过枪的战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