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老兵苑军网
新闻 > 首页 > 社会民生 > 社会观察 > 正文 >

台湾“高考”国文试题考传统礼仪

2014-06-07 21:03:55 点击: 来源: 网络转载 反馈
导读:中华文化的复兴须从礼仪的重建开始,而重建的起点便是国民教育,包括国文(语文)教育

  一、文章解读(占9分)

  阅读框线内朱光潜〈对于一棵古松的三种态度〉中的一段文字后,回答问题:

  (一) 作者指出木商、植物学家和画家「知觉」同一棵古松有三种不同的反应态度,这三种态度各有优劣吗?以你对本段引文的理解,请加以阐述说明。

  (二) 阅读了作者这一段文字后,依据它的意旨,请你重新给它订个题目,并简要说明你的理由。

  答案必须标明(一)(二)分列书写。(一)、(二)合计文长限150字-200字(约7行-9行)。

  假如你是一位木商,我是一位植物学家,另外一位朋友是画家,三人同时来看这棵古松。我们三人可以说同时都「知觉」到这一棵树,可是三人所「知觉」到的却是三种不同的东西。你脱离不了你木商的心习,于是所知觉到的只是一棵做某事用值几多钱的木料。我也脱离不了我植物学家的心习,于是所知觉到的只是一棵叶为针状、果为球状、四季常青的显花植物。我们的朋友——画家——什么事都不管,只管审美,他所知觉到的只是一棵苍翠、劲拔的古树。我们三人的反应态度也不一致。你心里盘算它是宜于架屋或是制器,思量怎样去买它,砍它,运它。我把它归到某类某科里去,注意它和其它松树的异点,思量它何以活得这样老。我们的朋友却不这样东想西想,只在聚精会神地观赏它的苍翠的颜色,它的盘屈如龙蛇的线纹以及那一股昂然高举、不受屈挠的气概。

  由此可知这棵古松并不是一件固定的东西,它的形象随观者的性格和情趣而变化。各人所见到的古松形象都是各人自己性格和情趣的返照。古松的形象一半是天生的,一半也是人为的。极平常的知觉都带有几分创造性;极客观的东西之中都有几分主观的成分。

  显而易见,此题的指向是将文章阅读与表达结合一起,可谓一箭双雕。题目要求具体到连书写格式和行数、字数都规定得一清二楚,以免考生因细节疏忽而失分,可见命题者的“体贴”。

  并且,这两道题目都有一个共同点:要求考生不但对材料进行分析、判断、综合、概括,还要加以“阐述”“说明”,此即意味着考生不能妄下断语,而须经过“慎思”“明辨”之后,方能做出判断。这种思维方法一方面蕴含着《中庸》所强调的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之精神,另一方面也包含了批判性思维能力的要素。

  第二题“文章分析”为文言文。2011年度的题干材料为台湾各版高中国文教科书共同选文——苏轼的《赤壁赋》节选。题目如下:

  二、文章分析(占18分)

  阅读框线内文章后,回答问题:

  (一)客所以有「而今安在哉」的感叹,是因何而起?

  (二)「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所提示的人生问题是什么?

  (三)客云:「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请解释他对于问题(二)要如何解决?

  答案必须标明(一)(二)(三)分列书写。(一)、(二)、(三)合计文长限250字-300字(约11行-14行)

相关阅读

热点话题

热点文章


中国老兵苑军网是老兵的网上家园!!!
“老兵”是我们一辈子的身份名片!!!
永远也忘记不了一起扛过枪的战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