屯田制的好处至少有四方面。其一,边防部队不再受制于充满艰险的漫长补给线,粮食安全有保障;其二,节省下大批押运粮草的宝贵兵员,增强了边防实力;其三,官兵吃上新鲜食品,能够鼓舞士气;第四个好处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利于国家的长治久安。回顾历史,王朝倾覆的征兆是什么?无外乎两条:国贫民弱,内忧外患。在农耕经济占主体地位的古代中国,“能否解决百姓温饱”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个政权的命运。而屯田让军队不再与民争食,政府还能得到不少余粮。东汉光武帝在位时,每年由屯田区运往京师的粟米达600万石,百姓“手中有粮,心里不慌”,社会自然稳定。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粮食危机全面爆发。在京师长安,一斛(120斤)谷子要 50万钱,一斛麦子或豆子也要20万钱。当时,即便豪强地主也面临粮食不足的问题,许多中小军阀甚至因缺吃少穿而树倒猢狲散。反之,谁要是手中握有大批军粮,振臂一呼便会万人景从。建安元年(公元196年),曹操听从毛玠建议,颁布实施《置屯田令》。曹操的屯田沿袭东汉,分为军屯和民屯。军屯以营为单位,每营60名士兵,设典农中郎将和同农支度校尉进行管理。而民屯则以流民为主,50人为一屯。据《中国军事经济史》记载,由于兴修水利、奖励农耕,加之劳动力充足,当时屯垦的水、旱田都较一般农田产量提高3倍左右。一年下来,光许下一地就收获粟米上百万斛。曹魏政权后期,邓艾在两淮屯田,六七年间存粮 3000万斛,可供10万大军食用5年。正是依靠雄厚的粮食储备,曹魏得以称雄北方,并为后来西晋统一天下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在继承前朝的基础上,唐代屯田有了更大发展。武则天时,西北重镇如甘州、凉州均实现自给自足,积累的军粮可支撑数十年。到了元代,除军屯和民屯外,又出现了囚犯屯和降卒屯。值得一提的是,元军编有专责农业生产的屯垦部队,这是中国屯垦史上的新创举。明太祖朱元璋推行的军屯制度,到永乐年间臻于极盛。当时“东自辽左,北抵宣大,西至甘肃,南尽滇蜀”,全国分布有军屯田近90万顷,粮食产量(公元1403年)达到惊人的2345万石,相当于明初全国赋税粮的43%。朱元璋曾自夸:“朕养兵百万,不费民间一粒米”,这种说法尽管有些言过其实,但屯田对当时恢复社会生产、富国强兵确实产生了积极影响。同样,正是清乾隆年间在新疆的大力屯垦,才使平叛战果得以保存。而作为晚清战史上不多的亮点,左宗棠反击阿古柏侵略大获全胜后,其巩固边疆的首要举措同样是屯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