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老兵苑军网
新闻 > 首页 > 军事社区 > 历史 > 正文 >

帝国版图之枷

2014-06-09 09:31:30 点击: 来源: 网络转载 反馈
导读:一直以来,人们对战争的印象大都停留于刀光剑影中,其实战场上有两条线:一条是前方的战线,另一条则是后方补给线。

  到汉武帝时,因为坐拥“文景之治”留下的雄厚资本,所以有了向匈奴开战的底气。一时间,卫青、霍去病纵横沙场,大汉军威声达西域,留下了“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千古名句。然而谁又能想到,一将功成万骨枯,汉武帝对匈奴作战44载,不仅人员大量伤亡,更造成了国力衰竭的严重后果。相比当年蒙恬率军征伐匈奴,汉朝的战线拉得更长,补给也更艰难。史载,汉武帝在河套修筑朔方城,动用民夫数万人从内地运粮。由于距离太过遥远,每10多钟(1钟为10石)军粮只有1石能被送达目的地,而原本富庶的山东(崤山以东)地区也因此库府空虚,民不聊生。如果没有武帝后期及时推行的休养生息政策,汉帝国说不定就会“五世而亡”。

  汉代以后的历代中原王朝,作战对象仍主要为北部或西部的游牧民族,同样没能摆脱沉重的补给负担。据《资治通鉴》记载,隋炀帝征高丽,出动军队113.8万人,输送粮饷的民夫比士兵还多一倍,光是2人推的运粮小车就达30余万辆。尽管有大运河帮忙,其运输效率也未见得比秦代高出多少。到了明代,陆运效率极其低下的情况仍无明显改观。永乐年间朱棣筹划北征,曾召集5府3州的民夫23.5万人负责运粮。这些民夫平均运粮180斤,但其消耗数也与此大致相等。而明成祖之所以数次北伐,原因之一就是由于补给艰难而无法毕其功于一役。后来清朝经略西域,改用“步步为营”之策,花去近1个世纪的时间将战线推至天山南北,并于公元1762年设立新疆(取“故土新归”之意)最高军政长官——伊犁将军,而此举为10年后土尔扈特部成功东归埋下了伏笔。

  可见,版图大小,不在于军队能征战到何处,而要看你能否坚守下来。而军队戍边,又多仰赖后方补给。那么,该如何有效破解这一困局呢?在残酷的现实面前,古人想出一条良策:屯田。

  建设兵团

  屯田制度,可以视做今天建设兵团的“老祖宗”。学界通常认为,屯田始于汉武帝元朔二年(公元前129年)。不过笔者觉得,真正使屯田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的,西汉名将赵充国当属第一人。这位经历过武帝时期惨烈对匈战争的老兵,对大军远征带来的劳民伤财深有体会。后来,他奉汉宣帝之命,以73岁高龄挥师平定羌乱。因深感国力不支,遂向朝廷提议:组织戍边军士自己动手,丰衣足食。据《汉书》记载,赵充国率万余官兵开垦田地2000顷并喜获丰收。从此,屯田作为一项长期性的战略举措,被历朝历代继承下来。

相关阅读

热点话题

热点文章


中国老兵苑军网是老兵的网上家园!!!
“老兵”是我们一辈子的身份名片!!!
永远也忘记不了一起扛过枪的战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