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老兵苑军网
新闻 > 首页 > 军事社区 > 历史 > 正文 >

帝国版图之枷

2014-06-09 09:31:30 点击: 来源: 网络转载 反馈
导读:一直以来,人们对战争的印象大都停留于刀光剑影中,其实战场上有两条线:一条是前方的战线,另一条则是后方补给线。

  说到水运,同样是古代运输的重要组成部分。相比陆上的肩挑手扛、车马拖曳,顺水行舟的效能显然更高。春秋时的“舫船”(两船相并而成)已能运送50名士兵和足支3月的口粮,后来秦国工匠更是造出长30米,宽8米,载重达60吨的大海船。为提高航运能力,战国后期至秦汉年间,各诸侯国和中央王朝相继开挖了鸿沟、郑国渠等人工河道。特别是沟通长江和珠江水系的灵渠,一条30多公里长的小河就解决了50万秦军“吃饭难”的问题。而说起开凿河道,人们总会想起那条毁誉参半的大运河。实际上,隋炀帝当时主要考虑的是国家安全,即加强对南方豪族的控制,同时便于向北方前线输送军粮。

  元代,海运开始兴盛。至元三十年(公元1293年),新辟了从刘家港(即后来郑和下西洋的出发地)经莱州湾到直沽的新航线。若遇信风,整个航程只需10天左右,费用却较河运减少40%,仅及陆运的四分之一。海运的粮食也从至元二十七年(公元1290年)的151万石(约9万吨),增加到了天历二年(公元1329年)的352万石(约21万吨)。正是由于这种巨大优势,有元一代,海运不废。明朝对水运重视程度不减,当时中国造船技术居世界前列,内河漕船可运粮300石(约18 吨),海船则普遍载重超千石(约60吨),而同期建造的“武刚车”只能运送7石(约420公斤)粮食。

  损耗巨大

  看到这里,或许有人会说,古人如此智慧超群,军队补给还有啥不能克服的难题呢?然而,隐藏在上述古代科技成就背后的,却是军队后勤工作的无比艰辛与烦琐。对此,《孙子兵法》曾有过精辟论述:“驰车千驷,革车千乘,带甲十万,千里馈粮,则内外之费,宾客之用,胶漆之材,车甲之奉,日费千金,然后十万之师举矣。”限于时代背景,兵圣所言不过是一场行军距离不超过500公里的诸侯争霸战,且作战地域大都在水陆交通发达的中原、江淮地区。而中国历史上,动辄出兵几十万、转战数千里的大规模边塞战争又岂能胜数?其他军需物资暂且不论,单粮食一项所产生的巨大损耗,就足可拖垮一个强盛的王朝。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以秦军北击匈奴的河套之战为例,为保证前线将士吃饱肚子,秦朝各级官府可谓拼尽全力,但好不容易征来的军粮中,每30石也只有1石能运抵前线,其余9成多粮食几乎都被押运队伍吃光!然而,就是靠这样低效的运输,以步兵为主的秦军却取得了“胡不敢南下放牧,士不敢弯弓抱怨”的辉煌战果,令后人至今叹为奇迹。

相关阅读

热点话题

热点文章


中国老兵苑军网是老兵的网上家园!!!
“老兵”是我们一辈子的身份名片!!!
永远也忘记不了一起扛过枪的战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