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红”是她发表《生死场》时使用的笔名,另有悄吟、玲玲、田娣等笔名。
近日上映的电影《萧红》,被指“只见八卦不见萧红”,八卦情事远远盖过萧红的文学成就。事实上,萧红是民国四大才女中命运最为悲苦的女性,也是一位不可复制的天才女作家。
与在影视中为大家熟悉的张爱玲相比,萧红的寿命只有张爱玲的一半,但才华和文学成就,却毫不逊色于张爱玲。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在萧红诞生85周年时,称她是“世界上最优秀的当代女作家之一”。
1942年11月20日,“雨巷诗人”戴望舒来到秋风瑟瑟的香港浅水湾,拜祭了一位女子的坟冢,写下了短短的诗句:
“走六小时寂寞的长途,/到你枕边放一束红山茶。/我等待着,长夜漫漫/你却卧听着海涛闲话。”
这首语淡情浓的悼亡诗叫《萧红墓畔口占》,坟中埋葬的是女作家萧红。
萧红原名张迺莹,1911年6月出生于黑龙江省呼兰县,幼年丧母,曾在哈尔滨就读第一女子中学,接触了五四运动以来的进步思想和中外文学。中学毕业,为逃婚离家出走,与男友王恩甲在旅馆同居,因钱财不足,王恩甲将怀孕中的萧红抛弃。
萧红被困在旅馆里,没有钱缴付食宿费,旅馆老板要把她卖到妓院。她只好给哈尔滨《国际协报》副刊写信求救,这样,萧红遇到当时任报社编辑的、她生命中重要的男人萧军。文学志趣相投的他们相爱并同居了,之后,萧红又遇上文学道路上的贵人鲁迅,从此走上文学创作之路。
她在23岁时,完成她的成名作——长篇小说《生死场》。鲁迅评说这部小说:以女性细致的观察、越轨的笔致,生动地写出了几个农妇血淋淋的悲惨命运。
后来,她写下蜚声文坛的长篇小说《呼兰河传》和一系列回忆故乡的中短篇小说,如《马伯乐》、《小城三月》、《牛车上》、《三个无聊人》、《王阿嫂的死》、《后花园、祖父和我》以及自传性抒情散文集《商市街》、长篇组诗《砂粒》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