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老兵苑军网
新闻 > 首页 > 军事社区 > 历史 > 正文 >

帝国版图之枷

2014-06-09 09:31:30 点击: 来源: 网络转载 反馈
导读:一直以来,人们对战争的印象大都停留于刀光剑影中,其实战场上有两条线:一条是前方的战线,另一条则是后方补给线。

  一直以来,人们对战争的印象大都停留于刀光剑影中,其实战场上有两条线:一条是前方的战线,另一条则是后方补给线。战线的推进并不代表疆域的扩张,就像人们可以去很远的地方旅行,但钱花完了就得回家。同理,战线推得再远,如果补给线跟不上,军队还是要退回来。结果往往是领土“打下来,守不住”,古代这样的例子屡见不鲜。于是,补给线成了制约帝国版图的一大枷锁,也才有了那句老话“守业更比创业难”。那么,古人是知何破解这个难题的呢?

  水陆联运

  中国古代军交运输体系的日臻完备,始于春秋战国时期。从运输工具上看,早在公元前5世纪,中国已能制造用牛马拖曳、载重达50石(约3吨)的畜力车。据《墨子•鲁问》记载,这种货车装满谷物后,即便长途转运也不会折断车轴,其坚固程度可见一斑。在当时,能否娴熟地驾驭马车,甚至被孔子列为“君子六艺”之一,而掌握这门功夫可比现代人学开车难多了。但“有车没路”也不成,战国后期,兵戈连年,军争不断,中原各国争相修筑纵横交错的“午道”。在巴蜀地区则开山凿壁,搭建栈道,其险绝雄奇堪称鬼斧神工,而为适应这一特殊“路况”,三国时诸葛亮还发明了专供山地运输的“木牛流马”。

  秦始皇廓清宇内后,出于统治需要,不仅修筑了以咸阳为中心,四通八达的“驰道”,更为北逐匈奴而特意修建了从咸阳至九原、长700多公里的“直道”。通俗讲,“驰道”好比今天的国道,最宽处达69米,中间7米为御道,路两旁每隔3丈植青松1棵,并用金属锥加固路基,当庞大的秦皇出巡车队行驶其上,威风凛凛可想而知。“直道”则是中国最早的军用高速路,路面宽20-60米不等,多穿行于高山之巅,看似险峻,其实相当平坦。有了这条路,一旦北疆告警,秦军骑兵3昼夜即可驰援前线,后续辎重部队1周左右也能抵达。

  到了汉代,又开辟出多条运输干线。以西北和北路干线为例,前者作用主要是巩固河西4郡,联络西域诸国,对匈奴构成包围之势。北路干线有2条,一条自关中向西北,直达塞外九原;另一条自蒲津渡河,经平阳、晋阳,通往云中、代郡。由于汉朝对匈作战多集中在北线,这2条干道当仁不让地成为远征大军的“生命线”。隋唐时期,陆上运输的突出特点是驿站体系周密、严格。盛唐年间,全国设驿站1639座,其中陆驿1297座,主要担负飞报军情、组织运输等任务。宋代虽鲜有开疆辟土之大战,但其构筑于西北边境的堡寨却颇具独到之处,平时藏兵,战时存粮,可有效保障军粮安全。元、明、清三代,“南粮北运”格局渐趋固定,形成了一套较完善的水陆联动运粮体系。

相关阅读

热点话题

热点文章


中国老兵苑军网是老兵的网上家园!!!
“老兵”是我们一辈子的身份名片!!!
永远也忘记不了一起扛过枪的战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