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来是反法西斯阵营二战叙事的主要模式,通过消灭敌人来执行正义,而战败后的日本电影更愿意把自己装扮成战争的受害者,而不是积极的杀戮者,在全世界众口一词的指责声中,消灭敌人很难和正义划上等号,也只有右翼的影片以一种“百年嘴硬说荒唐”的姿态,美化日本的“战斗英雄”。“没有敌人”的陆军电影去掉了直接的杀戮,淡化了罪责;右翼影片仍沉迷于杀死敌人的快感,试图强行将罪责说成功绩,它们算不上日本电影二战创伤叙述的主流,“皇国史观”早已过时,被大部分人拒绝。
美国和日本的对视
比较近的“美国看日本”案例是《硫磺岛来信》(Letters from Iwo Jima ,2006),除了导演是克林特·伊斯特伍德,主要角色全部由日本演员扮演。该片浓缩了日本电影反军国主义叙事中的所有要素,从理性、务实派的高级将领,到厌恶战争的普通士兵,人道主义、精英主义、职业军人精神都熔于一炉。
值得注意的是,《硫磺岛来信》中三位主人公都与美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栗林曾旅居美国,与美国军官为友;西竹男爵从事的是极其西方化的运动,在美国获得了奥运金牌,而奥运一直被视为和平的象征;就连小人物西乡,也是开西式蛋糕店,卖面包和三明治。影片通过三个“英美派”人物,再度肯定了美国式的价值观,这和《虎!虎!虎!》对山本五十六形象的肯定,内在机制是一致的。“美国看日本”,最终目的是确证美国在文化上的优越性。虽然借用了日本战争片的肖像学,但观念上有着明显的差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