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评家佐藤忠男对此批评道:“关于日中战争,一般仅表述美国敦促日本军队从中国大陆撤军的要求,是日本无论如何不能同意的难题,因而在迫不得己的情况下走上了与美国开战的道路。也就是说,并不承认日中战争的失败,而是遵循着当时军队与政府的共识—— 同中国的战争毫无疑问要继续进行下去。电影中甚至看不到一丝一毫有关应该在那个时刻停止日中战争的暗示。总而言之,表现太平洋战争的影片一贯的公式是:根本未将日中战争纳入视线之内……
战后日本战争电影所表现的内容,其实就是原封不动或有过之而无不及地将上述观念秉承下来。不但出席过开战的御前会议的军人和政治家不愿去正视陷入泥沼、进退维谷的日中战争,即使战争结束许久以后,己经可以在“安全地带’对当时的做法进行批判的电影作家们也几乎无人予以关注。日本战争电影的基本点,主要是描绘日本面对强大的美国,以悲壮的挑战精神在太平洋上进行的搏杀,至于用恃强凌弱的方式进行的日中战争,却始终说不出一句漂亮话来,没有丝毫的反思。所以除了极个别的例外,日中战争一直未被战争片纳入视野。这就是日本战争电影的基本状况。”
“消失了的敌人”使日本陆军电影与其它国家的同类电影区别开来,这一点其实在战时的电影中就有所体现,战时拍摄的《五个侦察兵》(田坂具隆,1938)、《土地与士兵》(田坂具隆,1939)、《西住战车长传》(吉村公三郎,1940)、《陆军》(木下惠介,1944)等影片中,中国人要么彻底缺席,要么面目模糊,中国的抵抗者被彻底地轻视,似乎不值得作为“皇军”的对手来表现,这是甲午战争以来,对“支那人”的鄙夷弥漫在整个日本社会的结果,忙于富国强兵、脱亚入欧的日本不屑于平视古老的近邻。而军国主义当局对国内的宣传始终隐瞒着中国人强烈的抗日仇恨情绪和抵抗情况,不允许电影表达这方面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