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新一轮的持续升值更加来势汹汹。
广东省某出口五金小电器的外贸企业销售总监蔡晓奇认为,人民币频频升值给已经遇上寒流的五金外贸行业增加了不少压力。面对利润“蒸发”的困境,加价似乎是最直接的办法。
“如果达到必须要提价的界限,差不多就在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升值突破6.1的时候。”蔡晓奇说,“2012年底时,人民币汇率冲破6.3大关,我们的产品被迫平均涨价了1.9元,但订单也少了。”
可最直接的办法,却无法成为最有效的办法。欧美市场自身麻烦不断,让他们对产品价格异常敏感。
刚刚结束的广交会透出的信息是,中国主要贸易伙伴的订单普遍下滑,尤其是对日本和东盟的成交额同比分别下降了12.6%和6.5%,对欧盟和美国的成交额同比分别下降4.9%和0.5%。
尽管五金行业来自欧美、中东地区的订单整体增加了8%左右,蔡晓奇却高兴不起来,“这个数字看似乐观,但我们内部都知道,这是以每件产品的利润缩减一定幅度作为代价的。”他解释说,与行业平均价位持平才能勉强获得订单,即使有差价,也就是几分钱而已;尤其是欧美订单,价格上不去,成本又高企,有些产品几乎就是零利润。
雪上加霜的是,人民币在对外升值的同时,却同时在对内贬值,出口企业的成本自然随之上涨。
蔡晓奇分析说:“去年全年,人工成本平均涨幅3%,材料成本整整涨了10%,这些成本都是以人民币支付的,一旦人民币继续升值,企业很难维持继续开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