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对中间价保持较强的掌控力,持续对美元强势,并激发市场抛售美元,是当时人民币走升的主要原因。”一位外汇交易员分析认为,在中间价坚挺之下,企业与银行都意识到,人民币贬值不再,为了避免潜在的亏损,抛售美元就成为短期的最佳策略。
而那份美国财政部原定于2012年10月15日发布的汇率报告,终于在今年4月公布,中国第7次未列入操纵国。而这期间,人民币一直屡创新高。
时至记者发稿日,这“破纪录”游戏并未戛然而止。在5月5日外管局加强外汇资金流入管理新规祭出后,市场只是轻微地回调了一下,再次刷新了新高:5月9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报6.1925,较前一交易日大幅走高55个基点,连续创汇改以来新高。
但这种升值并不被乐见,尤其是经济基本面并未有显着变化,第一季度GDP数据、4月份PMI数据,明显低于市场预期,如中国经济增长进一步放缓,问题会集中显现。
事实上,央行既不希望人民币在诸多压力和“美元因素”下,走日元升值的老路,也无法放手一搏支持贸易,以弱势人民币应对“日元贬值+美元升值”的难题,而是寄希望能保持“均衡”。
外管局新规踩刹车人民币这一波升值还会持续多久?
为了寻找这个答案,监管层的确煞费苦心。显然,只有做多而无做空的外汇市场,是一个不正常的外汇市场,要增加人民币弹性,逐渐培育做空机制也是完善机制的长久之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