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老兵苑军网
新闻 > 首页 > 军事天地 > 军林秘史 > 正文 >

朝战中美21名战俘引世界轰动 留中拒返美

2014-06-07 16:24:16 点击: 来源: 网络转载 反馈
导读:21名美军战俘和1名英军战俘宣布拒绝回国,选择在中国生活和工作,当时震惊了西方世界。西方国家舆论认定这是共产党对这些战俘进行洗脑的结果,而社会主义国家则宣称...

  “时间长了,我们和志愿军战士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一次,朝鲜群众给看管我们的一位志愿军战士送了一个红苹果,这位战士见我目不转睛地盯着苹果,知道我想吃水果,便把这个苹果送到了我手中。还有一名志愿军战士领到了一支钢笔,他舍不得用,得知我喜欢钢笔时,便送给了我。这支钢笔至今我还保存着。我抽烟很厉害,不少志愿军战士把自己节省下来的烟送给我抽。可以说,我在俘虏营的那段生活,是非常快乐的,我深信这支军队是一支文明的军队,是一支仁慈的军队,是一支得人心的军队。”

    志愿军还特别尊重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宗教习惯,使战俘们能过基督教的圣诞节、感恩节,伊斯兰教的古尔邦节、开斋节等。尤其是过圣诞节和春节的时候,一连几天战俘营都处在节日气氛之中。在俘管人员的悉心照料下,战俘们精神状态很好。有的俘虏还非常调皮和风趣,他们见了从战俘营边走过的朝鲜村妇就大喊“阿妈妮!阿妈妮!”让人哭笑不得。

  1952年11月15日至11月26日,在管理人员的精心安排下,在碧洞举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战俘奥运会”,选手来自北朝鲜各地战俘营的500多名战俘,他们身着统一的服装,扛着各种旗帜,排着整齐的队伍走进运动场,“奥运圣火”点燃之后,各种比赛激烈角逐。比赛项目很丰富,跨栏、跳高、篮球、排球、足球、拳击、游泳、跳水等一应俱全。在战俘营内举办奥林匹克运动会,堪称世界战俘史上的奇迹。

  从志愿军战俘营成立之日起,就不断有国际知名人士、外国社会团体的领导人和新闻记者参观访问。他们亲眼看到,在志愿军战俘营,没有铁丝网,没有狼狗,没有炮楼碉堡,除了战俘营大门口有两个卫兵站岗值勤外,没有大批荷枪实弹的军警到处巡查监视。这里不分国籍,不分种族,不分肤色,不分宗教信仰,志愿军对所有战俘均一视同仁,平等对待。1952年5月,着名的国际和平人士、斯大林奖金获得者、英国的莫妮卡·费尔顿夫人,在廖承志的陪同下到战俘营考察,并多次同战俘座谈。她感叹地说:“简直是奇迹!这哪里是战俘营,分明是一所国际大学校!”她回国后,着文盛赞志愿军对战俘的人道主义精神。

  温纳瑞斯和另外21名战俘选择了到中国定居,一时间在国际上引起轰动

  1953年7月27日,朝鲜战争停战谈判在历时两年后终于达成停战协定。根据《日内瓦公约》,战争结束后,交战各方应遣返所有战俘,但作为《日内瓦公约》签约国之一的美国却破坏公约,执行所谓“自愿遣返”的政策,即允许战俘在90天的“冷却期”里作出自己的决定,可以选择回国,也可以选择留在战争所在国,还可以选择到某一个交战国。

  当美国总统杜鲁门发布“自愿遣返”政策的时候,他怎么也不会想到这项处心积虑针对中国志愿军战俘的政策,竟催生了本国21名“叛国者”,由于怕归国后受到政治迫害,也为了探求真理和维护世界和平,当时共有21名美国战俘和1名英国战俘拒绝遣返回国,而是选择了到中国定居,其中就有温纳瑞斯。

相关阅读

热点话题

热点文章


中国老兵苑军网是老兵的网上家园!!!
“老兵”是我们一辈子的身份名片!!!
永远也忘记不了一起扛过枪的战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