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9月 16日,济南战役打响。我华东野战军对济南发起攻击,同时又以8个纵队部署在滕县、邹县、金乡、巨野一线,准备迎击徐州北援之敌。就在这一天,莒南县由科员庄宏春带队的支前大队集结出发,直奔邹县,为我军打援运送弹药和粮食。是年,我18岁,党龄 1年,名列其中。支前大队两人一辆小推车,一推一拉,每人带一床褥子、一件蓑衣、一个饭瓢,轻装上阵。
9月24日,我军攻克济南,歼敌 10.4万人,俘获王耀武。由于济南战役迅速结束,使徐州之敌未敢北援。此后,我们与胶东支前队伍会合,随华东野战军马上转入淮海战役。在以后长达4个多月的时间里,随着淮海战役逐阶段的推进,我们先后由山东到江苏再到安徽、河南,历经新安镇、碾庄、曹八集、徐州、褚兰、口子、陈官庄等重要战地,日夜在血与火中穿行,将一车又一车弹药和粮食送往前线。
昼伏夜奔
任务紧急,上路就小跑。为了保密和安全,走夜路,走小路,走隐秘之路。到达邹县后,因我军不再打援,所以我们支前的任务是运送粮食到临沂李家庄,往返两趟。10月底的一天傍晚,我们赶到曲阜北的吴村火车站,夜间装车,全部为手榴弹、炮弹、子弹等弹药,每辆小推车装四大箱。紧接着启程,途经临沂、郯城,直奔苏北新安镇方向。此时,我华东野战军千军万马正向淮海战场前进。我们支前车队过郯城后,白天隐蔽,夜间行走,在车轴上抹上肥皂,不让发出“吱吱”声。
木制独轮小推车行进最喜晴天硬道,最愁雨天路泥泞。在天高气爽之夜,行走在平坦的小路上,年轻气盛的小伙子撒开双腿一溜烟,无人言语,只听见脚下沙沙作响。小车一辆跟着一辆,排成了蜿蜒前行的长蛇,一夜走100多里不觉累。如果碰到阴雨天,困难和麻烦就大了。在一个叫向村的地方,由于连天阴雨,路面被雨水泡得软绵绵的,成了我们的拦路虎。踩下去,泥水没到脚脖,抬脚时,脚拔出来了,鞋却粘到泥里了。我同村的王守庭干脆脱了鞋,光着脚前进。由于车负辎重,天黑路滑,每前进一步,都要费很大的气力。一遇到沟壑,就得七八个人合力将小车抬过去,一道沟就得误一两个小时,而过了沟就得飞跑,否则就会掉队,直跑得汗流浃背,气喘吁吁。再停下时,被汗水浸透的衣服像冰做的盔甲裹在身上,寒冷像一把利刃,直往骨缝里刺。我们就是在这种冷与热、慢与快的交替中克服旧的困难,又去面对新的挑战。
寝食难耐
4个半月的支前生活,我们以高粱为食。淮海战役打响后,更是食用未脱壳的高粱磨糊蒸成的饼。这种饼,巴掌大小,黑乎乎的,我们给它起了个名字,叫“红眼趴牯”,嚼在嘴里,干渣渣、苦涩涩的。有时高粱发霉了,做成的饼更难咽。每天夜间赶路,天一亮找地方住下,然后将未脱壳的高粱放在水里漂去浮皮,上磨推糊,再蒸成饼。在曹八集战役阶段,高粱吃光了,只好以黄豆充饥,结果吃得拉肚子,更难忍受的是连续七天未吃到盐,吃饭如同嚼蜡。所以到了褚兰,我买了一小根咸黄瓜,大家你咬一点我咬一点,放在嘴里不停地咂,都齐声说:“真香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