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菱重工、川崎重工、富士重工、丰田、东芝、索尼这些广为中国消费者熟悉的日本企业,不仅生产电梯、汽车、笔记本、手机、相机等产品,更有着另一重身份——军工企业。日本从事军工生产的大型企业就有20余家,承包企业2500余家,俨然构成一个隐藏于民间的“军工帝国”。
过去半个世纪以来,日本半军半民的军工复合体多以民用工业的面目示人。受制于日本自卫队订单少,武器又不能出口的窘境,日本军工企业生产线开工严重不足。
然而,自4月1日安倍内阁正式通过“防卫装备转移三原则”,事实上打破武器出口禁令后,这些军工复合体迎来了大展拳脚的机会,日本军工企业的电子产品、潜艇、舰艇、水上飞机,甚至坦克,都有希望对外出口。随着日本武器出口的发展,日本二战后一直奉行的和平宪法面临危机,亚太安全局势同时受到挑战。
出口解禁 军工企业听到“发令枪”
安倍内阁通过“防卫装备转移三原则”,事实上废除了实行多年的武器出口禁令,让日本藏匿于民用工业的军工企业听到了“发令枪”。
4月1日,日本政府对外宣布“防卫装备转移三原则”,正式抛弃了维持近半个世纪的武器出口禁令。
安倍内阁的这一举动,让日本藏匿于民用工业的军工企业听到了“发令枪”。日本最大的军工企业三菱重工于4月2日发表声明称,“武器转让三原则”表明日本政府认可对加强国防生产和技术基础的需求。三菱重工还表示,将努力遵守新的指导方针,以及政府对于监督军品出口或日本军工公司参与国际军品生产和开发项目的要求。
对于新三原则,日本经团联会长米仓弘昌表示“非常欢迎”。日本商工会议所会长三村明夫称,希望新三原则可以在有效削减国防费用的同时更方便日本在国际间做出贡献。
安倍政权强推的“防卫装备转移三原则”到底是什么?新三原则为何受到军工企业如此的欢迎呢?这要从日本禁止武器出口的历史说起。
1967年,日本作为二战战败国,依据和平宪法,时任首相佐藤荣作在国会答辩中表示,日本禁止向社会主义阵营国家、联合国决议规定实施武器禁运国家以及国际冲突的当事国或有冲突危险的国家出口武器,也就是所谓的“武器出口三原则”。
1976年,三木武夫内阁对上述原则进行了增补,对三原则对象以外的地区也不出售武器。这实际上等于全面禁止了武器和可能生产武器的设备、零部件出口,日本完全与武器出口市场隔绝。
实际上,安倍第二次上台执政之后,从2013年4月到2014年1月间,曾访问15个国家,共带去32家日本军工企业同行。每去一处都有与访问国进行“防卫交流”的记录,目的就是推销日本的军工产品,给日本军工企业拉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