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防长哈格尔一来中国,就先参观了中国第一艘航母“辽宁舰”,这被普遍认为展示了中国的军事和外交自信。对中国军方的这一开放姿态,中外舆论好评如潮。
然而我们知道,“辽宁舰”自正式服役以来,有幸登上它的中国非军事人员很少,连跑军事新闻的记者,上去过的也不多。北京的八一大楼,外国军方领导人前去会谈、参观已是常事,但它对普通中国人还很神秘,大楼门口至今还没有一块牌子。
我们呼吁,“辽宁舰”带个头,设立公众开放日,让中国普通民众也有机会登上它,一睹自己国家航母的雄姿,也对中国水兵的生活做一次直接的亲近。
不仅“辽宁舰”,希望中国其他代表性军事设施和部队也能辟出专门时间向公众局部开放,使得公众开放日逐渐成为中国军队联系广大群众的制度性新渠道。
军队单位设公众开放日,这在一些发达国家很平常。在美国,五角大楼的局部区域也对公众开放。这对拉近公众同军队的距离,争取公众对国防政策和国防预算的支持往往颇为有效。军队设公众开放日还被通常认为是对弘扬爱国主义的有力配合。
军事设施对公众开放,往往军力越强越先进的国家越愿意这样做,即使这种开放只是部分的。此外,对远离战争危险深信不疑的国家也不太在乎“透明”,即便这种透明是完全的。前者不怕泄密,它们更重视对外的立威扬威作用。后者的军队往往淡化了传统的国防安全性质,转型为警察的“后备力量”。
中国显然不属于这两类国家,中国军力的强大与否取决于参照国是谁,“似强非强”的中国军队有着很高的保密需求。美军一些大型装备愿意示人,在中国未必就能做到。这一基本现实必须予以承认。然而涉及“辽宁舰”,情况却有了变化。西方的卫星已把它的外貌看得一清二楚,美防长哈格尔此次登舰,又使美军得到了它的“现场资料”和“直接感受”。普通中国人登舰参观,他们能看到的“表面文章”,不可能超过西方卫星和哈格尔团队对“辽宁舰”的掌握,这使得“保密”因素已不再成为“辽宁舰”设立公众开放日的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