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老兵苑军网
新闻 > 首页 > 军事社区 > 历史 > 正文 >

揭秘:乾隆皇帝为什么选择了提前退位呢

2014-06-09 09:30:48 点击: 来源: 网络转载 反馈
导读:乾隆六十年,已是八十五岁高龄的乾隆皇帝决定将皇位禅让给第十五子永琰,也就是后来的嘉庆帝,自己退位称太上皇帝...

  乾隆帝那些皇子凭着父亲的提拔,在中央各部任职,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连班儿都懒得上,这样一比较,可见绵恩确实是个人才。

  当时,朝鲜国经常来京进贡,带些半岛的土特产,顺便打探些宗主国的情报,回国后加以分析。他们曾认为,未来的主子将在十五子永琰和皇次孙绵恩之间产生,绵恩的可能性更大。顺便说一句,绵恩生于乾隆十一年(1746),比他的叔叔永琰还大十四岁呢。

  但是,北京的王公还是更倾向于把宝押在永琰身上,他们不大相信皇帝能绕过儿子,传位孙子,这不仅不近人情,而且,乾隆帝以前谈经论史,曾批评过明太祖朱元璋。批评朱元璋什么?批评朱元璋将皇位传给孙子,埋下了后来骨肉相残的祸根儿。

  就此来看,永琰胜算更大。对此,永琰应该认识得到,他肯定知道他是热门的未来皇帝候选人之一,这样一来,怎样通过父亲苛刻、漫长的考察,他一定下了一番苦心,更何况他身边还有一个智囊--师傅朱珪。

  这个朱珪,是个品行端正,心眼也不少的人。关于师徒之间的关系,我们将在以后细讲。朱珪肯定给永琰出了不少主意,师徒二人都知道,一旦永琰被秘密立为太子,他们必将处在乾隆帝的严密监视之中,所以,都很小心谨慎,为人做事也很低调,连话都很少说。

  当然,能通过考察的关键是获得乾隆帝的喜欢。永琰个性循规蹈矩,沉默持重。这是个缺点,也可以说是个优点。您发现没有,在中国历史上,雄才大略的英明统治者的继承人,往往相对平庸一些,可见英明的君主并不欢迎同样的英明的继承人,这样的例子很多。

  为什么英明的君主不愿意选择同样英明的继承人呢?我想,英明的君主一生都留下了很多业绩,他需要下一代继承这些业绩,而不希望下一代君主上台后今天拨乱反正,明天平反冤假错案,像自己那样,一点儿不给祖宗留面子。

  相反,选择一个忠厚老实的继承人,也许能力差点儿,但肯定会按自己确定的既定方针办,凡是老皇帝说过的,凡是先皇做过的,一概奉行不移。当然,乾隆帝儿子中也没有什么英才,但小聪明还有几个,乾隆帝一概不选,就选择忠厚的永琰,不能说没有深刻的考虑。

  当然,仅仅忠厚也不行,还得显示出一些其他方面的特长。怎么显示呢?父皇又没给自己什么差事,无法干出一番业绩。乾隆五十四年,永琰被晋升为亲王,名为嘉亲王,依然是光杆儿亲王一个,什么权力也没有。

  于是,永琰在另一方面下功夫,什么功夫,就是一个“勤”字。没有工作你勤什么勤?永琰只好勤奋学习。他起早贪黑,刻苦攻读。大家知道,现在的教育体制都有个学习周期,学到一定程度就毕业了,永琰什么时候毕业?

  乾隆帝什么时候让他当太子,他就什么时候毕业;乾隆帝什么时候让他当太子?天知道,都七老八十了还没病没灾,翘辫子遥遥无期,自己都三十多岁了每天还跟那些牙牙学语的皇曾孙、皇玄孙混在一起,连老师都懒得提问他,您说无聊不无聊。

  不过,乾隆帝看到他学习兴趣浓厚,派给他个差事,就是让他协助老师照看皇孙、皇曾孙、皇玄孙的学习,拿今天话说,相当于班级里面的学习委员或班长一类的班干部,不算正式的国家干部,但永琰干得勤勤恳恳。

  我看《清高宗实录》,发现这个“班干部”有时还向乾隆帝打老师的小报告,以示自己履行班干部职责的认真。比如昨天下雨,十个师傅来了七个,谁谁没来;又比如哪几位师傅要求不严格等。

  要是赶上乾隆不高兴,这位师傅就倒霉了,轻者罚俸,重者降级;当然,要是赶上乾隆心情不错,乾隆帝就让永琰自己去规劝师傅。毕竟永琰的儿子也在上书房读书,永琰也算个家长,老师有要求不严的地方,可以直接规劝。


相关阅读

热点话题

热点文章


中国老兵苑军网是老兵的网上家园!!!
“老兵”是我们一辈子的身份名片!!!
永远也忘记不了一起扛过枪的战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