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护爷爷的记录,践行诺言把皇位传给太子,将意味着放弃皇权。一想到这一点,恐惧顿时袭上心头。权力代表着荣誉、成功、财富和安全感,没有权力,这一切也就没有了,所以,中国帝王都实行终身制,没有自愿交出政权,心甘情愿退位的。
按说,打破爷爷的记录也没什么大不了的,爷爷的在天之灵肯定不会怪罪他,哪有爷爷不希望孙子好的,古语说得好,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关键是向上天发过誓,古人把发誓看得很重,违背誓言就会遭天谴。
本来,这事儿只有天知己知,谁料想后来弄得天下皆知,那是乾隆四十三年的事,这年皇帝到盛京,就是今天的沈阳市祭祖,回来的途中,收到锦县一个叫金从善的秀才上的一个请愿书,金从善请求他立太子、立皇后,居然质问皇帝:“大清不宜立太子,岂以不正之运自待耶?” 什么叫“以不正之运自待”,就是自己不拿自己当人,准确点儿说,自己不把自己看成一个合法政府。
这话说得太重了,而且,潜台词等于说你不立太子,你想千秋万代?你不立皇后,养着几十个“情人”,就是嫔妃,想得到万民的敬仰?
乾隆气得火冒三丈,杀了金从善,还不解气,又诏告天下,说谁说我不立太子,早在三十八年就立太子了;谁说我贪恋皇位,我早在元年就发誓,能活到乾隆六十年就自动退位,传位太子。
至于不立皇后,我都六十多岁了还立什么皇后,不怕天下人笑话?这一下,普天之下都知道皇帝大公无私。
当然,这时离乾隆六十年还有十七年之久,所以,只图一时痛快,张嘴就说,真没想到,六十年转眼就到了,一旦自食其言,上天不容,百姓又会怎样议论这个言而无信的皇帝呢?
乾隆帝陷入深深的苦恼之中,经过几年的思想斗争,他决定践行诺言,按时传位。这不,时间的年轮刚刚过了乾隆五十九年,六十年的第一天就发生了日食,这不是上天的提醒或警告吗?
太可怕了,所以,皇帝决定透露一点儿,给上天一个交代。于是,在新年给小辈发红包时漏掉了永琰,而且说了句“你要银子何用?”的双关语,是啊,当了皇帝还要银子干什么,你到哪里去花?
韬光养晦,取信父皇
前面说乾隆皇帝本来对永琰并不十分满意,认为他较为平庸,其实,永琰能通过乾隆帝二十二年的漫长考察,最终登上皇帝宝座,确有他的过人之处。
大家知道,乾隆帝实行的是秘密立储,那么,永琰应该不会知道他已经被立为皇太子,但是,他能猜呀,毕竟就这几个人选吗。
当时,大家私底下都在猜,猜的结果是乾隆帝如果传儿子,基本上就是永琰;如果要是传孙子,当年冤死的皇长子的第二个儿子绵恩的可能性最大。
绵恩是“长房长子次孙”,但乾隆实际上是把他当长孙看的。既然乾隆帝对长子有一份歉疚,只好拿孙子补报,将孙子封为亲王。
要知道,乾隆帝封绵恩亲王的时候,自己的儿子还没有全部封王,而且,绵恩身材魁梧,仪表出众,武功超群,长期担任京师禁卫军的领导,负担保卫北京的重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