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边说了,期颐就是一百岁的代名词,乾隆能活到一百岁?你还别说,乾隆对此也有点儿信心。同时,蒙古王公、满洲王公也上折恳请,一时声势浩大。
面对朝野反对他退位的呼声,乾隆皇帝是什么态度呢?
一诺千金,传位太子
乾隆皇帝对太子和满朝王公大臣的表态十分满意,因为这样一来不仅满足了心中的荣誉感,还可借此再向普天下表示一次自己的高风亮节。
根据《清高宗实录》记载,他说:“若因群情依恋,勉遂所请,则朕初心焚香告天之语转为不诚,是实难以听许,毋庸再行渎请。”
更重要的是趁机宣布:“归政后,凡遇军国大事及用人行政诸大端,岂能置之不问?仍当躬亲指教,嗣皇帝朝夕敬聆训谕,将来知所禀承,不致错失。”
总之,乾隆表示你们放心吧,我当了太上皇一样管事,我把太子扶上马,还要送一程。完了,经过这一番折腾,颙琰又降格为“实习皇帝”了。
嘉庆元年的正月初一日,公历是1796年2月9日,清朝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一场千年罕见的传位大典在紫禁城举行。
八十六岁的乾隆太上皇不靠搀扶,迈着稳重的步伐登上太和殿的宝座的台阶,就皇帝位。
宝座前地上放着拜垫,宝座东侧案上陈放着《传位诏书》和皇帝玉玺,三十七岁的皇太子颙琰立在西侧,侍卫近臣分立太和殿内外,大殿前广场文武百官按文东武西原则,分班肃立。暹罗、南、朝鲜等属国也派使臣前来朝贺,场面壮观而又庄严。
坐在太和殿皇帝宝座上,看着眼前的皇帝玉玺,乾隆内心波澜起伏,一会儿,这一切就不属于他了,六十年的时光如过眼云烟,他能坦然地面对这一切吗?
根据《朝鲜李朝实录中的中国史料》这部书记载,此时的乾隆发了一场小孩儿脾气,临时决定不把玉玺授给颙琰,说什么大事还是我办,还是放在我这儿方便,给他他也用不着,一会儿把《传位诏书》念一遍就得了。
这可急坏了几位大学士,因为这样一来,典礼就不圆满了,传播天下,臣民怎么看乾隆?于是连哄带劝,直到乾隆答应交出玉玺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