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十年九月初三日,公历是1795年的10月15日,在圆明园勤政殿,乾隆帝当众开启了密封二十二年的鐍匣,取出发黄的上谕,宣布永琰为皇太子,改名颙琰,命他即日移居紫禁城内毓庆宫。颙琰叩头谢恩,表示谨遵圣谕,修身历练,以期不负重托。
紧接着,乾隆帝又宣布了更为惊人的决定:
以明年为嘉庆元年,正月初一举行传位大典,自己退位称太上皇帝,仍自称“朕”,太上皇谕旨称为“敕旨”。
至于皇帝和太上皇的分工,乾隆帝也作了安排,皇帝处理“寻常事件”,如果有重要军国大事以及官员任免,由太上皇亲自指导处理,新授府道以上官员,都要到太上皇前谢恩。太上皇还有一个职责,就是每天要对皇帝进行“训谕”。
截止此时,乾隆帝统治中国六十年,除了乾隆帝以外,在场的人打记事起就使用乾隆年号,漫长的时光使人们习惯于乾隆皇帝的永存,现在,亲耳听到乾隆帝宣布他的时代即将结束,这个震撼力跟晴天霹雳差不多。
不过冷静一想,立即发现乾隆帝退位退得并不彻底,实际上大权未交,就连紫禁城里边的天子寝宫--养心殿,乾隆帝也不打算腾出来,因为他说他住了六十年,一直很顺当,不想搬家;而且,他说怕换个地方睡不着(乾隆有失眠的毛病)。
那么,新皇帝住在哪儿?乾隆说还住在毓庆宫,可以把毓庆宫改个名,不叫毓庆宫。至于叫什么,现在没想好,以后再说吧。
看来,颙琰这个“儿皇帝”不好干。
颙琰不能不出面表态了,他说他接受太子的地位,但不接受明年改元归政的安排,因为自己一方面年纪还轻(三十六岁还年轻!古人三十而立,不像现在,三十岁还叫男孩儿、女孩儿);另一方面,虽然他这些年一直刻苦用功,但感觉还是学识有限,阅历更少,所以,他愿意“谨当备位储宫,朝夕侍膳问安之睱,得以禀受至教,勉自策励”。
总之,请父亲把皇帝当到底,如果一定要归政,也应该等到寿登期颐,什么是“期颐”?期颐就是一百岁,那个时候再传位给他,他肯定不会推辞。总之,现在父皇才八十五岁,年纪不算太大,离一百岁还远着呢,所以,绝对不能接受父亲的禅让 。
对于乾隆帝的退位,中央官员中除了和珅集团以外,普遍发自内心地赞同。
大家都感到乾隆帝执政六十年,难免日久懈怠,目前国家积重难返,问题成山,换个统治者可能会有一番新气象;而且,乾隆帝已经八十五岁了,相比之下,国家部院大臣、封疆大吏差不多都是四十到六十岁之间的人。
大家知道,老人跟老人谈得来,年轻人跟年轻人谈得来,总之,人和人的交往多局限在同一年龄段内,现在君臣之间年龄相差悬殊,隔着好几条“代沟”,根本无法沟通,平时全靠和珅上传下达,经过他这一“传达”,实际上皇帝不了解下情,臣子也难以领会皇上的旨意,结果就是和珅一手遮天,这已经影响到国家机器的运转。
但是,按照中国传统,不管是虚情还是假意,你不能不客气一番。
于是,群臣言不由衷地纷纷上书皇帝,有的大臣劝乾隆帝顺应“亿兆人之心,久履天位”,有的大臣顺着颙琰的话说如果非传位太子不可,也应该“俟寿跻期颐”再举行归政典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