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利比亚战争为分水岭,美国自二战之后首次在对外用兵的问题上退居“二线”,采取不“出头”、不“当头”和不派地面部队的“三不政策”,构成美国的“新干涉主义”。然而,利比亚战争结束之后,对内派系冲突不断;对外大量武器弹药扩散到非洲国家,引发西非国家一波又一波的动荡。美国在随后的叙利亚、乌克兰危机中改变了做法,对美国“新干涉主义”进行了“翻修”,形成了新的升级版,其主要内容如下:
大幅度提高美国用兵的门槛。只有当美国直接受到威胁时,美国才会考虑单边动武。但即便在这种情况下,也要研究行动的有效性和合法性。而当前美国所面临的最直接威胁依然是恐怖主义,反恐形势已发生重大变化,从集中清剿转向分散行动,美国要与遭受恐怖袭击危害的国家结成反恐伙伴关系共同反恐。
联合盟国采取“集体行动”是美国应对冲突的主要做法。凡是没有对美构成直接威胁的冲突,美国都不会贸然出兵“单打独斗”,而是要动员盟国或者伙伴国采取“集体行动”——外交先行,制裁跟进,多边军事行动断后。当然,美国是领导,负责发号施令,具体落实行动则由盟国或伙伴国承担。这也是美国支持安倍修宪解禁集体自卫权的缘由,主要是为安倍政权松绑,使其尽早放开手脚,成为美国在东亚地区的主要“打手”。
抓和谈的旗帜,利用多边舞台,推销美国政策主张。无论叙利亚危机,还是乌克兰危机,在解决分歧的条件尚不具备的情况下,美国依然积极推动谈判进程,试图占据道德制高点,制造“老美不能走”的印象,同时向对方施加舆论压力。几次日内瓦会议无果而终,不但没有缓和冲突,反而使危机愈演愈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