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入侵阿富汗的另一个目的是:对抗和威胁中国。从1950年代末中苏关系恶化,开始了军事-政治对抗。苏联领导人认为,出兵阿富汗可防止中美联手反苏。
因此,从各方面来看,苏联侵阿并非普通的侵略行动,其主要目的是完成地缘政治任务。
苏联失败了,但并未战败
1978年,塔拉基政府无视阿富汗的社会结构、伊斯兰传统、民族心理,在一些低水平的苏联专家帮助下,贸然搞起“苏维埃化”,引发阿富汗社会的巨大反弹,激化了国内矛盾,反政府力量迅速壮大。从1979年3月起,阿政府多次请求苏联派军干预(俄学者证实,类似请求不下20次),最初苏联政府较为谨慎,只是大幅增加粮食、武器援助,但阿政府仍无力控制局面,在卷入程度不断加深的情况下,苏联最终选择了出兵阿富汗。多年之后,俄罗斯论者多谴责说,侵阿是几名老朽、昏聩的苏联领导人的错误决策;但是,出兵不过是之前苏联对阿政策的逻辑后果,否则就是听任美国占上风--而从当时苏联这个超级大国的角度来说,退让是根本不可能的。
苏联政府的决策机制当然难称完善:最高领导人勃列日涅夫脑血管疾病严重,动辄不能视事,都不知道阿富汗发生了什么;力主出兵的安德罗波夫、外长葛罗米科和国防部长乌斯季诺夫等人对阿局势未做调研,却主导了决策过程。有军界人士警告说,出兵会导致阿富汗各派一致反苏,且会损害苏联与伊斯兰世界的良好关系,但未获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