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此同时,年轻力壮的新兵还是被优先派往东线。仅1943年12月上旬,就从西线抽出了第60装甲步兵师和1万名1925年出生的新兵。捉襟见肘的德国人不得不把苏联叛徒部队也拉到西线凑数,其中就有一些哥萨克伪军和鞑靼营。还找来了一些印度兵。德国人也知道西线步兵质量太差,只能把希望寄托于装甲部队和希特勒承诺提供的重武器。可这些装备也被形势危急的东线给吞噬掉了。眼看难以兑现诺言,希特勒只好使出怪招,把东线一半需要修理的坦克和汽车运来,以抵消本该送往西线却被东线"抢走"的新坦克。他还决定从东线调来一些损失惨重的精锐装甲师。这样做的如意算盘是:在给这些师提供补充和休整机会的同时,又能用他们充实西线战力。用尽办法后,1944年2月29日,西线战车数终于增加到1233辆。但在3月底,新编的党卫军第9、10装甲师又被调往东线,留在西线的满员装甲兵团仅剩一个第21装甲师。 1943年深秋,希特勒的武装部队依然保持着庞大的规模,可逐渐萎缩的趋势已不可逆转。由于适龄兵员的迅速消耗,后备的青壮年数量减少,导致德军的年龄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
据1944年的统计(1943年12月15日状况),全部四百多万野战陆军官兵年龄构成如下:
中老年:生于1905年或更早者(38岁以上)784628人。这些大龄人员主要配属给后勤部队等。只有117694人承担战斗任务;另有112986人承担警卫任务。
壮年:1906-1913年出生者(30-37岁)1620404人。含承担战斗任务者936593人;承担警卫任务者74539人。
青年:1914年出生或更小者(30岁以下)1836608人。承担战斗任务者1450920人;配属警卫部队的只有36732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