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对华东检修日式后膛弹、日式原装炮弹与蒋造及复装的日式炮弹,其配用之88式短延期引信应停止使用。其弹体须有专人鉴别可用与否。
3.用724厂新制造的88式瞬发引信更换现有的88式短延期改瞬发引信,首先更换射程较远威力较大的东北造炮弹。
4.部队如用东北造的后膛弹,必须配东北附发的引信及药筒、药包、底火。不可与旧日式及其他地区改造的引信与炮弹混用。
5.部队应注意不要追求超过最大射程,额外增加药包射击。火炮发射后须及时擦炮,防止砂石侵入炮膛。连续射击炮身过热时,禁止用冷水泼炮管,以免变形或裂缝。各种弹药或同式不同地区整修的弹药及引信避免混用。引信射击前已拔去保险销,事后不用者应立即作废,如重新插入则无法保证性能。
从1952年起,后勤部门对前运弹药都经过详细的检查,保证了前送质量。其中当年1月,从华北运来美式105毫米榴弹130发,其中待修55发,占42%。41山炮弹2214发,待修601发,占26%。5月份运来41山榴霰弹565发,待修521发,占92%。中南5月运来41山发烟弹434发,待修74发,占17%;41山榴霰弹435发,待修427发,占98%。华东1月份运来107化学迫击炮弹55000发,全部待修;5、6月份运来美12.7毫米高机弹699000发,待修639068发,占91%。
1953年,志愿军坦克部队进行了一次弹药质量鉴定工作。由于弹药出厂时间迟早不等,最早是1939年出厂,因而质量有好有坏。鉴定出37毫米以上口径弹药中堪用品为36993发,全合乎标准且可长期存放。接近失效品9276发,此类不宜长期保管,可立即使用。待修品692发,废品297发。鉴定中根据炮弹种类、性能,调整了240发已报废(或待修)的炮弹转为堪用,节省了国家财力。鉴定前,部队普遍存在对炮弹的喜新厌旧思想,因为怕旧弹既影响射击,又易于发生危险。鉴定后确定了质量,对可疑炮弹当场试验,效果良好,打破了部队顾忌,树立了打旧存新的思想。
抗美援朝是我军参加的第一场现代化战争,与世界强国第一次面对面碰撞,经过全国军民充分动员,共同努力,付出了巨大的牺牲,取得了最终的胜利,洗刷了百年国耻。这场战争有许多经验教训值得我们总结,这场战争打破了许多我军以往的经验,让我们真正意识到什么才是现代化战争,意识到现代后勤和工业化对战争样式和进程的影响。在全国刚刚解放,面对的是旧中国留下的一穷二白,百废待兴的烂摊子,在举国上下的倾力支持下,在志愿军后勤部门的艰苦努力下,我们采用各种办法,终于基本满足了对前线的武器弹药的供应,为战争的最终胜利提供了最基本的物质基础。到战争结束时,基本实现了志愿军部队武器装备的制式化,并将志愿军的现代化水平大大提高了一步。这场战争的经验教训对于我军现代化建设的影响极为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