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老兵苑军网
新闻 > 首页 > 军事天地 > 军林秘史 > 正文 >

陈炯明:我一生最遗憾的事是背叛孙中山

2014-06-07 16:18:36 点击: 来源: 网络转载 反馈
导读:陈嗫嚅而言:“我一生最遗憾的事,是背叛了中山,而且在其临终时,也没有机会见他最后一面,解释误会,实感衷心难安。”言下不胜伤感。

  陈炯明(1878年-1933年),字竞存,广东海丰人,中华民国时期广东军政领袖。

  陈炯明叛变,北伐功亏一篑

  (1)陈炯明叛变的经过

  恩怨重重广东光复的时候,胡(汉民)作都督,副都督有三人,为陈炯明、朱执信、黄土龙。是时各路英雄集结广州,胡从香港来,李准、张鸣歧投降。陈从惠州来,收容湘军洪兆麟部,在石龙与王和顺的绿林豪杰会合。广州城内,土匪民军甚多,龙蛇混杂,黑白不分,甚至包围都督府,拿着炸弹要钱,因而被抓到枪毙的很多。总理自海外归来,借胡汉民赴沪,旋至南京就临时大总统职,胡出任总统府秘书长,陈代理广东都督。当时有人拥护汪精卫,有人赞成朱执信,也有人推举孙德彰(字寿屏,总理长兄)。汪、朱皆为文人,无军队作后盾,民军虽拥护孙德彰,但总理不以为然,总理认为他哥哥只能从事实业,不适合做都督,大家拥护他,有失公平,爱之反足害之,其议遂寝。德彰闻讯,甚为愤慨,然亦莫如之何。德彰原在檀香山经营大牧场,有华侨两千人参加垦牧,后来在香港开酒店,以其雄厚资财,助总理革命,他有政治野心,但乏政治才具,知兄莫若弟,总理不愿乃兄卷入政治漩涡,以自毁其声誉。

  总理辞临时大总统职后,胡汉民复任广东都督,陈炯明愤而走香港,虽被朱执信劝回,但陈、胡之间已深存芥蒂,分裂之机,即肇端于此。及二次革命失败,党员星散,总理至日本,组织中华革命党,重振声威,李烈钧亦到日本,谒总理,总理询曰:“君来此何为?”答称:“愿继续献身革命。”总理乃面予责斥:“我将江西一省的重任交给你,你却刚愎自用,不服从命令!叫你发动,你不发动。不叫你发动,你反而擅自妄动,贻误戎机,一败涂地,还有何面目见我?”烈钧无辞以对,赧然走南洋,与陈炯明、柏文蔚、熊克武等组织水利促成社,与总理分道扬镳,各行其是。朱执信赴南洋联络,碰壁而返。陈炯明自视甚高,夜郎自大,对总理并不忠实,至此竟别树一帜。加之陈、胡间恩怨重重,裂痕日益加深,所以民国11年陈的叛变,可说种因已久,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叛变的主因陈炯明叛变的主要原因,可分下列四点说明:

  1)个人英雄主义。陈炯明极富个人英雄主义的意识,大家捧他,南洋华侨也拥护他。他在广东的势力很大,军队最少有10多万人。他总想做领袖,不甘屈居人下。

  2)吴(佩孚)赵(恒惕)对陈的联络。在一般军阀的心目中,陈炯明的名气反在总理之上,因为广东方面,总理的力量是虚的,陈的力量是实的,总理只有对党员的影响力,陈却掌握实际的兵权。所以吴佩孚、赵恒惕都派人跟他联络,希望他赞成联省自治,阻止总理北伐计划的实施,并诡称俟全国统一后,拥护他做领袖,适投其所好。

  3)左派的拉拢。陈是秀才出身,嗣又入广东法政学堂毕业,向往社会主义,当其驻军漳州时,许多社会主义者前往襄佐政治、宣传、教育等工作,梁永弦任教育局长,派学生出国留学。陈秋霖主编《闽星报》,炯明亲撰发刊词,倡导社会主义。粤军回粤后,邀陈独秀主持教育,言听计从,相处若师友,因此受毒甚深。邓铿常常说:“陈竞存的思想最不坚定。”可称持平之论。

  4)封建思想。陈炯明为广东陆丰人,该地甚为偏僻,与外鲜交通。陈氏见闻不广,不懂现代政治,不会国语,满口的海陆丰土话。他虽一度赞成君主立宪,但未曾接受康梁思想,转而参加革命,又不了解总理的学说和主张。所用部属亲信,亦多海陆丰人,非亲即友。如钟秀南、钟芾农为其表弟,陈达生、陈伯华为其族弟,陈炯光为其堂弟。其智囊马育航则为同母异父兄弟。将领如叶举、洪兆麟、杨坤如、钟景棠、黄强等,多不学无术,其中以黄强比较有知识,陆军小学毕业,后留学法国,但妄自尊大,目空一切,到大元帅府,向不称总理,只问“中山在不在?”其骄悍可知。此外诸将,率皆缺乏远见,毫无知识,满脑子封建思想,把广东当成自己的天下。这种封建观念的作祟,是促成陈炯明叛变的主要原因。

相关阅读

热点话题

热点文章


中国老兵苑军网是老兵的网上家园!!!
“老兵”是我们一辈子的身份名片!!!
永远也忘记不了一起扛过枪的战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