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释】
(1)中国共产党称之为“解放战争”,中国国民党称之为“抗共卫国戡乱战争,历史上也称“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
(2)启跃 编:《国民党是怎样丢掉大陆的》,新疆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1页。
(3) Rea,Kenneth W,and Brewer,John C. eds. The forgott-en ambassador: the reports of John Leighton Stuart, 1946-1949. Boulder, Colo.: Westview press. 1977.p196
(4)【美)】艾奇逊:《国民党军队是自行瓦解的》,转引自启跃编:《国民党是怎样丢掉大陆的》,新疆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7页。
(5)【美】胡素珊:《中国的内战》(中译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7年版,第8页。
(6)《中华民国重要史料初编》(第一册),中国国民党党史委员会编,中央文物供应社(初版初印),2009年版,第86页。
(7)【美】C.E布莱克:《比较现代化》(中译本),上海译文出版社1996年版,第27页。
(8)《中华民国重要史料初编》(第一册),中国国民党党史委员会编,中央文物供应社(初版初印),2009年版,第101页。
(9)蒋中正:《中国革命军人之哲学提要》,《蒋总统集》第一册,1950年10月台湾国防研究院出版,第71页。
(10)蒋中正:《中国革命军人之哲学提要》,《蒋总统集》第一册,1950年10月台湾国防研究院出版,第73页。
(11)龚育之:《中国二十世纪通鉴》(1921-1940)(第二册),线装书局出版社2002年9月版,第321页。
(12)蒋委员长著《中国之命运》,1943年编印,地19页。
(13)转引自马勇《抗战时期有关三民主义的论争》,《团结报》2010年1月21日。
(14)转引自马勇《抗战时期有关三民主义的论争》,《团结报》2010年1月21日。
(15)廖义军先生持此观点,在他看来,改造后的三民主义既缺乏超越现实的远景以提供某种终极价值,激发人们信仰,亦缺乏现实的目标和承诺。参见廖义军《信仰危机与南京国民政府的灭亡》,载《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1月版。
(16)转引自马勇《抗战时期有关三民主义的论争》,《团结报》2010年1月21日。
(17)林泉编:《抗战期间废除不平等条约史料》,台北,正中书局1983年版,第611页。
(18)《中外旧约章汇编》,第3册,第1330—1337页。
(19)《中华民国重要史料初编》(第一册),中国国民党党史委员会编,中央文物供应社(初版初印),2009年版,第32页。
(20)《申报》1932年5月7日。
(21)《中华民国重要史料初编》(第一册),中国国民党党史委员会编,中央文物供应社(初版初印),2009年版,第7页。
(22)孙中山:《民报发刊词》,《民报》1905年10月20日。
(23)《孙中山全集》第9卷,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394,399,400页。
(24)朱子爽:《中国国民党土地政策》,国民图书出版社1943年版,第36页。
(25)转引自马勇《抗战时期有关三民主义的论争》,《团结报》2010年1月21日。
(26)蒋介石:《在戡乱建国干部训练班开学典礼上的讲话》,载《先总统蒋公全集》(2),台北正中书局1978年版,第893页。
(27)《先总统蒋公全集》,中国文化大学出版社,中华学院,1984年版。第707页。
(28)《先总统蒋公全集》,中国文化大学出版社,中华学院,1984年版。第823页。
(29)《先总统蒋公全集》,中国文化大学出版社,中华学院,1984年版。第861页。
(30)《先总统蒋公全集》,中国文化大学出版社,中华学院,1984年版。第861页。
(31)《先总统蒋公全集》,中国文化大学出版社,中华学院,1984年版。第93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