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华,1955年授衔的解放军上将,1950年代朝鲜战争中的风云人物,志愿军的第二任司令员,曾被外军战史列为“韩战四杰”之一。台湾方面也称邓为“四野三大战将之一”,对他有专门研究。在1950年代中前期,国内的新闻报道中不时可以看到邓华,一些中国现代史著作和党史军史著作中,也都有关于他的记载,有关的博物馆还陈列有他的照片。然而,在1959年的一场政治风云过后,邓华突然在大陆消失了,仿佛就不曾存在过。当他再次出现的时候,已经是整整18年后,距离他去世也只剩3年了。大陆的差不多一代人,不知道有邓华其人,不知道他干过什么,在中国历史上有过什么影响。
下面,就笔者的信马由缰,聊聊邓华上将吧。
邓华,生于1910年4月28日,湖南郴县永宁乡桑园村人。父亲中过秀才,后来以教书为生,家境殷实。邓华小时候的成长环境不错,一直上到高中,读了不少书。在那个年代,中国人普遍缺乏教育,高小程度就是知识分子,邓华已经算是不小的知识分子了。
在长沙,这个20年代中国革命运动的风云际会之地,邓华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后来又在共产党人掌握的国民党湖南省党校学习过。1928年2月,18岁的邓华参加了湘南起义,成为工农革命军第7师第2团的一名政治工作人员。5月,邓华跟着朱德、陈毅上了井冈山,位列参加湘南起义的3位元帅、2位大将、5位上将之一。
朱毛会师的时候,毛泽东秋收起义部队有1000余人,袁文才、王佐部有6、7百人,朱德、陈毅南昌起义余部800多人,加上在湘南扩充了1200余人,还有湘南农军8000余人,总共有12000余人。全军整编为工农革命军第4军(后改称中国工农红军第4军),辖第10、11、12师共3个师9个团,12000余人,枪2000余支,朱德任军长兼第10师师长,毛泽东任军党代表兼第11师师长,陈毅任第12师师长,王尔琢任军参谋长。
整编后的部队有4个团是主力团:28团是南昌起义军余部,团长由军参谋长王尔琢兼任,党代表何长工;29团由湘南暴动的宜章农民军组成,团长为富家少爷出身的胡少海,党代表龚楚;31团是秋收起义军余部,团长伍中豪,党代表何挺颖;32团是井冈山的坐地户,由袁文才、王佐领导。另外几个团是湘南郴州、永兴、资兴等地的农民起义军,战斗力差,武器简陋,多是大刀、棱镖。邓华所在的团,就是农军组成的33团。
井冈山位于罗霄山脉的中段,周围200余里,与江西、湖南的数县相邻,地势险峻,崇山峻岭,森林茂密,堪称易守难攻。这里远离大城市,国民党统治基础薄弱,又闹过农民运动,有群众基础,适于搞工农武装割据。然而,井冈山根据地也有其天然的劣势,那就是人烟稀少,经济破败,部队就食、给养极为困难。
千万不要小看这一点。古语云:大军未动,粮草先行。任何一支军队,如果没有粮草、给养的支持,那都是维持不下去的。况且这又是一支草建之初的革命军队,还远脱不了旧军队带来的影响。像朱德所带上山的部队,前时一直在湘南驻扎,有范石生罩着,条件较好,部队每月每人发饷12块大洋。而毛泽东的井冈山部队,每月每人只有3块大洋。这就差着几倍,各个队伍之间不好管理是显而易见的。在旧军队中,要是闹起饷来,军队主官随时会有被士兵打黑枪的危险。鉴于此,毛泽东采取了釜底抽薪之策,也是军史上的创举:废除发饷,改为供给制,全军每人每日发菜金5分钱,每月共1.5元,另每月每人发零用钱2元,从而开了革命军队供给制的先河。
井冈山这里属寒冷山带,土地贫瘠,物产匮乏。农民耕作的一般是山坡上的梯田,种些红薯、南瓜为生,终年都很难吃到正经八百的粮食。井冈山周围地区,大都如此,人民谋生尚且如此艰难,何况养活一支万余人的军队。因此,红4军所需的粮食,大都要靠外运。而外运的人力、车马、采购费用,又要靠部队打土豪来解决。毛泽东主持的前敌委员会作了如此规定:红军势力所控制的地区,分了田的农民按每年生产收购粮食总额的15%缴纳军费;各部队除作战外,平时分散工作打土豪,所得缴获一律交军部统筹使用。另外,又动员红军官兵去外地挑粮,以节约雇人的费用。相信大家小学的时候都学过一篇课文,“朱德的扁担”便从此而来。这正是那时官兵平等,同甘共苦的真实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