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前,邓华觉得2个纵队攻城兵力不够,向林彪建议再增加1个纵队。林彪部分听取了邓华的建议,又调6纵17师南下四平参战。
根据战前得到的情服,林彪估计四平守敌只有陈明仁指挥的71军不到2万人,以三倍以上优势兵力进行围攻,必是胜券在握。而实际上,四平守军是71军87、88师加13军54师共3个正规师,再加上5个保安团以及公主岭保安大队的地方武装。另外,战斗开始前,陈明仁将城内政府官员、警察、铁路警、兵站、医院、车站的公职人员加上逃进城内的外地保安队、还乡团全部编入部队,实际作战人数已达到了3.5万人之多。这一判断失误使得林彪没有集中使用攻城兵力,从而埋下了最终失利的种子。
陈明仁出身黄埔一期,当年率军参加滇西反攻,与日军血战松山、龙陵等地,得到过蒋介石亲令嘉宾。陈明仁借鉴了当年日军守卫松山的经验,将四平全城建成了一座坚固的防御堡垒:点面结合的集团地堡群遍布市区,都是钢筋水泥和土木钢板结构。地堡的核心支撑点是各部队的驻地大楼。为了便于联络和输送兵员弹药,各核心的支撑点之间以及各地堡群之间全部打通。重要的核心阵地军、师、团部大楼则筑地道和地下室、弹药库、指挥所以及发电照明设备,楼内遍布火力点。市区周围又布设三道防线,广布障碍物,有陷脚坑、绊脚架、带铃铁丝网、鹿砦、土围墙、护城河、地雷阵等。各个守备区依高低层次不同配备轻重火炮和各种轻重机枪,形成交叉火力网。全城基本上做到了每幢建筑都是火力点,形成了一个防御整体。
林彪的部署是:李天佑的1纵1、2师从四平西南实施主要突击,打击敌88师和54师结合部;邓华的辽吉纵队主力从四平西北实施突击,打击敌88师和87师结合部;1纵3师从四平东南实施辅助突击,相机攻入四平东区;6纵17师为总预备队。
四平之战打得血天血地。
在遍布街道的火力点面前,攻击部队伤亡惨重,进展缓慢。连打了整整2天,1纵1师已几乎打残。林彪急令邓华调辽吉纵队独立2师加入1纵方向,总预备队6纵17师换下1纵1师继续进攻。
第4天,马仁兴的辽吉纵队独立1师终于突破守军阵地,向市区纵深发展。不久,6纵17师也形成了突破。6纵17师的进攻方法与别的部队不同,采用一个营攻一条街及“四组一队”的战术,穿墙打洞向前推进,并且以缴获的7门美式火箭炮进行清障。东北军区司令部评价该师为:“该部队历史不算很老,战斗作风顽强,进步快。。。。。。战士很勇猛,长于使用爆破,攻坚力最顽强。。。。。。为东北各野战部队中攻坚力最顽强之部队,为头等主力师。”后来,在辽沈战役中打锦州,平津战役中打天津,林彪又2次调6纵17师参加攻城。“三调17师”成为军史上的光荣一页。全军整编后6纵17师改编为四野43军128师。建国后43军两次撤销,1985年128师改隶20集团军。1996年,又改隶武警部队,改称武警128师。
辽吉纵队独立1师这一路打得相当惨烈。攻击铁路天桥时,挂在天桥上边的2个大麻袋突然张开了大口,黄澄澄的坚硬滚圆的黄豆倾泻而下,撒满了街面。冲锋的战士猝不及防,纷纷摔了跟头,武器摔出老远。他们爬起来再跌倒,手刨脚蹬却根本站不起来。这时国军的火力如雨泼下,攻击部队站不起来,无法撤退,鲜血随即流满了街道。后面的进攻部队看着这一情景目瞪口呆,有的战士当即痛哭起来。这一招正是陈明仁从19路军在上海“一二八”抗战时学来的。当时19路军也是撒豆成兵,然后战士们冲上去用大刀片砍日本鬼子的脑袋。近年拍了一部电视剧《我是太阳》,有攻击四平街这一段。杜原饰演的团政委冲锋在前,踩中黄豆溜滑欲倒,眼睁睁地被一排子弹打成了蜂窝。刘佩琦饰演的团长关山林在后边看得眼中冒火,几乎疯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