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等级的庆典,也就是用224门火炮齐鸣20响,一共举行了210次(注:庆祝大城市的解放150次;庆祝突破有坚固工事的敌人防线29次;庆祝彻底消灭敌重兵集团7次;庆祝强渡江河12次;庆祝苏军攻入德国各省、越过喀尔巴阡山脉和攻克岛屿12次)。
第三等级的庆典,也就是用124门火炮齐鸣12响,共举行过122次,主要是庆祝攻克铁路和公路枢纽部以及具有战役意义的大型居民地。
薛:把天地作为大舞台了,好像全世界都能看到莫斯科上空的焰火,听到震耳欲聋的炮声和“乌拉”声。
常:还有更吓人的!1945年5月9日,在庆祝彻底战胜法西斯德国这一天,莫斯科1000门火炮齐鸣30响,并施放了超大型焰火。
黎淮楠(记者、杂文作者):有没有一夜之间放几次礼炮和礼花的?
常:当然有,而且是逐年递增、越来越快、越来越多的。莫斯科的夜空,开始是不断被敌炸弹燃起的战火烧得通红,后来则不断被胜利的焰火照得透亮(注:1943年举行过55次;1944年举行过166次;1945年到5月9日止举行过148次。1944年7月27日,为向收复比亚韦斯托克、斯坦尼斯拉夫等5个城市的英雄们致敬,一天晚上竟放了5次礼炮和礼花)。
陈:莫斯科为哪些部队鸣放礼炮和施放礼花最多呢?
常:主要是打到德国境内的那些方面军,如乌克兰第1、2、3、4方面军和白俄罗斯第1、2、3方面军(注:乌克兰第1方面军68次;白俄罗斯第1方面军46次;乌克兰第2方面军45次;白俄罗斯第2方面军44次;乌克兰第3方面军36次;白俄罗斯第3方面军29次;乌克兰第4方面军25次)。
■作者后记
整理这段文字时,我的耳边回响着俄罗斯著名军队进行曲《胜利的礼炮》,深深地被战争中的光以及光和声的奇妙交响所感染。那张专辑的封面图案,就是一束胜利的焰火。
“美是什么?”是美学的基本问题。对此,西方先哲绞尽脑汁,做了不少解释。柏拉图感叹:“美是难的。”希庇阿斯给出第一个美的定义:“美不是别的,就是黄金。”接着,柏拉图推出又一个判断:“美的本质,也不在形式,而是在一种非形式的直接的无限空间,即美在具有光辉的黄金上面。”据此,公元前3世纪的普洛提诺和中世纪的奥古斯丁,提出了“美在光辉”的著名美学定义。
两千多年来,关于“美是什么?”其实一直没有得到圆满解答。但在战争领域,“美在光辉”令人印象深刻。战争中的奇特光辉由心灵生发,由血与火碰燃,它不仅呈现出十分刺激的“现场美幻”,而且散发出超越时空的“象外之境”。炽烈光焰在时空中消失后,绚烂之境连同炽热温度,则会长久地甚至永存于人们的脑海之中。
“光辉”岂止一种现象,实乃一种境界。让我们赞美战争的“光辉之美”,激赏和感叹军人的智慧之美和精神之美!
这里,我要再次重复我献给陈士珍的两句话:光芒夜半惊鬼神,霹雳长鸣奋人心!
我们应当珍惜光芒、敬畏光芒、呼唤光芒。绝不能让先辈的精神之光被历史尘烟遮掩,绝不能让星星之火在心中自燃自灭,更不能容忍作战领域“黯然失色”!
我期待着新的“灵光一闪”,期盼着新的“闪电”和“霹雳”!
星火变光焰,辉煌化金星,最终依靠的,还是理想之火、激情能量。
最后,让我们回味一下诗人艾青的《光的歌赞》。诗中写道:“山野的篝火是美的/港湾的灯塔是美的/夏夜的繁星是美的/庆祝胜利的焰火是美的/一切的美都和光在一起”。诗中接着阐发这样的理念:“我们的生命就是燃烧/我们在自己的时代/应该像节日的焰火/带着欢呼射向高空/然后迸发出璀璨的光”“即使我们是一支蜡烛/也应该‘蜡炬成灰泪始干’/即使我们只是一根火柴/也要在关键时刻有一次闪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