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老兵苑军网
新闻 > 首页 > 军事天地 > 军工科技 > 正文 >

中国微小卫星研制体系初步建成 力争国际市场

2014-06-07 16:42:07 点击: 来源: 网络转载 反馈
导读:作为我国微小卫星的研制“重镇”,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五院深圳航天东方红海特卫星有限公司密切跟踪国际微小卫星技术发展,按照“快、好、省”研制要求强化能力建设,经过几...

  作为北斗导航系统的主要负责人,孙家栋坦承,现在北斗系统的市场应用率相对于GPS较低,更大规模的市场推广遭遇一些困难,包括导航系统的地面应用质量如何,这些商业应用在使用上是否可靠方便,价格是否更具竞争力。“而价格则与产量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相较于占据全球市场大部分份额的GPS系统芯片,北斗系统芯片的价格依然略高出一些。”

  他表示,目前看来,如何让中国造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符合国际标准,进入国际市场,推广到更广阔的民用商用范围,从“天上放卫星”到“地上用卫星”的路依然还很漫长。

  外军猜测中国卫星项目正冲刺世界最强

  据环球人物杂志报道,马航客机失联后,多国参与了一场史无前例的海空大搜救。高科技手段派上用场,这其中,各种人造卫星最受关注:包括中国“高分一号”卫星在内的数十颗对地观测卫星拍摄了大量相关海域照片,为寻找客机、排除疑点立下了汗马功劳。

  人造卫星用于各种军事目的就被称为军事卫星。实际上,早在上世纪60年代,军事卫星就已经开始在侦察、监视、预警、通信等领域发挥作用。由于它应用广泛,各国竞相研制。迄今,在太空运行的军事卫星数以百计。

  “科罗娜”数清苏联导弹

  1957年,苏联将世界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升空后,人们一直盘算着让卫星干点“实事儿”。在冷战年代,首先应满足的是军事上需求,卫星为军方干的第一件事,是进行照相侦察。美国《军事情报》杂志披露了研制第一颗照相侦察卫星的内幕。

  上世纪50年代末,美国朝野流传一个消息:苏联在弹道导弹领域有明显优势。赫鲁晓夫对外宣称:“在我们工厂装配线上,每年可像生产香肠一样生产出250枚带氢弹头的火箭。如果这些致命武器在某个国家爆炸,那里什么东西也不会留下。”

  美国人很着急,事实到底如何呢?美国曾派侦察机前往苏联进行侦察。1960年5月1日,美国飞行员凯利·鲍尔斯驾驶 U—2型侦察机飞越苏联领空时被击落。美国随之取消了这一飞越苏联领空的计划。就在这期间,有人提出一个大胆设想——把照相机搬到太空,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亲自下令研究照相侦察卫星,于1960年研制成功并发射。同年 8月19日,美国空军一架C—119型运输机飞临太平洋上空,机组人员打开飞机尾部的舱门,放出一根缆绳和一张奇怪的金属网,将一只正徐徐下降的降落伞网住,然后把降落伞切掉,再把降落伞下面挂着的一个东西拉进机舱。美国就此宣布:科学卫星“发现者”号回收成功。但实际上这就是代号“科罗娜”的侦察卫星。

  “科罗娜”卫星也揭开了苏联导弹的真相。通过判读卫星照片,美国中央情报局指出:苏联已经部署的洲际弹道导弹还不到25枚。而当时美国已拥有比苏联多数倍的洲际弹道导弹和多3倍的B—52战略轰炸机。

  “科罗娜”卫星不仅被用来侦察苏联,也监视后来的中苏边境冲突和印巴战争。

  上世纪90年代,美国解密了86万幅卫星照片。其中,95%为国外地区的照片,而且有近半数照片不同程度地被云层遮挡。这说明在早期可见光照相侦察活动中,可以利用的侦察照片只有一半左右。

  预警卫星在海湾战争中助威

  1991年的海湾战争,各类军事卫星再次大显神通。可以监听坦克电台的电子侦察卫星、分辨率达到0.1米的照相侦察卫星都发挥了重要作用。而在当年的美国“爱国者”反导系统大战伊拉克“飞毛腿”弹道导弹的战役中,美国的“国防支援计划”导弹预警卫星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爱国者”拦截“飞毛腿”,全过程大致分三个阶段:侦察预警、雷达跟踪、导弹拦截。从伊拉克飞向以色列的“飞毛腿”导弹从发射到命中目标大概需7分钟。而“爱国者”系统不能24小时全天开机,只有发现目标来袭后才能开机,因此需要为它提供足够的预警时间。

  于是,美国的DSP导弹预警卫星派上了用场。美国原先在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上空部署了4颗DSP导弹预警卫星,用来监视苏联和中国的弹道导弹发射。海湾危机爆发后,美国把其中的两颗预警卫星移到海湾地区上空,专门监视伊拉克的弹道导弹。这种预警卫星可从地球静止轨道上向地球进行大范围扫描。由两颗预警卫星组成一个扫描系统,可每隔12秒扫描一次,对伊拉克进行监视。

相关阅读

热点话题

热点文章


中国老兵苑军网是老兵的网上家园!!!
“老兵”是我们一辈子的身份名片!!!
永远也忘记不了一起扛过枪的战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