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反导系统,秦刚表示,中方的立场是一贯、明确的。中方认为在这个地区部署反导系统,不利于地区稳定和战略平衡。希望美方能够充分考虑本地区有关国家的合理关切。
另外,据报道,中国政府正在评估政府部门使用的IBM服务器的安全性。有记者请发言人证实,并对中美经贸关系会产生什么影响。
秦刚说,最近中国政府有关部门即将颁布相关条例,进一步加强网络信息安全。至于涉及美国IBM公司的报道,秦刚表示,不了解具体情况。
中国东风31新技能曝光:美国反导白花钱了
据日本外交学者杂志网站文章称,自1964年中国首次进行核试验时起,北京政府就利用“不透明”政策,弥补中国核武器在生存能力与摧毁能力方面的局限性,提高核武器对潜在入侵者的整体威慑效果。
随着核武现代化的推进,中国核武器的生存能力与破坏能力在稳定提升,使中国具备了其长久以来一直在寻求的可靠报复能力,例如现在可触及美国大陆的中国导弹的数量已从2006年的20枚左右增加至40枚左右,美国情报界预计该数字到本世纪20年代时会增至100枚左右。尽管如此,这并不意味着核不透明政策会很快被取消。
中国核劣势推崇不透明政策
在2013年底和2014年初发生的事情,包括中国展示其核潜艇,再次把中国的核不透明政策摆在世人眼前。在联合国安理会五个常任理事国当中,中国在有关核力量规模、状态与能力方面的沟通最少。事实上,尽管仍然存在一些不确定性,但五大常任理事国中的其他四个国家,都公开了其核武库的大概规模与性质。
信息的不足催生了有关中国核武库现代化的危言耸听的报道。在一些分析人士的描述下,中国核武库现代化是危险的、活跃的和不稳定的。尽管分析人士对中国核能力的一些担心无疑是合法的,但还有分析人士认为:核现代化会消除促使中国推行核不透明政策的一些诱因。
自1964年中国首次进行核试验时起,“不透明”就是北京的一种战略工具:弥补中国核武器在生存能力与摧毁能力方面的局限性,进而提高核武器对潜在入侵者——主要是指苏联/俄罗斯和美国——的整体威慑效果。
资料图:解放军东风-31导弹
到2006年时,液体燃料井基东风-5A是中国唯一能够把核弹头送到美国大陆的弹道导弹,而且这种导弹的数量非常有限,只有20枚左右。这些特点使中国洲际弹道导弹极易遭到“解除武装首轮打击”,特别是在缺乏有效早期预警系统的时候。事实上,与固体燃料导弹相比,液体燃料导弹需要花费更多时间发射,因为这种导弹必需首先加燃料。
这个过程至少需要数个小时,期间导弹仍会在发射井中,很容易受到直接攻击。正因为如此,中国需要采取各种行动提高导弹的生存能力,确保它们在发射前不会被摧毁。如果无法做到这一点,中国就无法针对发动“解除武装首轮打击”的敌对者的可靠报复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