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前苏联在完备的工业体系支撑下,从设计和加工两个方面简化流程,真正实现了运载火箭的工业化规模生产。
为应对挑战,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量身打造了运载火箭“百发工程”,长征系列运载火箭进入产业化时代。这是中国首次跨型号的运载火箭组批投产工程,涉及长征二号丙、长征二号F和长征三号甲系列火箭。
梁小虹表示,将通过“多轨并行”的管理模式,由单一型号纵向的资源配置组织生产,转变为多型号横向的同步资源统筹安排,均衡生产,进一步提高运载火箭组批生产能力,促进产品技术经济的统一。
自2013年开始的未来8年,中国将以一次性谋划100发火箭的生产组织为载体,以市场化的运作模式,全要素、全过程统筹备料,分批投产,顺序交付,即时发射服务。
梁小虹指出,这将有效解决原有生产模式的产量瓶颈,完成由数量的集合到批量的转变,实现运载火箭的规模生产。
差距即动力
运载火箭技术是衡量一个国家空天活动能力的重要标志,世界各航天强国都十分重视运载火箭技术的发展。
“差距就是动力,认识到不足就要有赶超的勇气和行动。”梁小虹指出,中国要实现航天从“大”到“强”的转变,除了必须在火箭的性能、质量、成本、服务上缩小差距,大力发展低成本、快响应运载火箭、重型运载火箭、重复使用运载器和先进上面级外;从更深层次来讲,还要解决差距背后的体制、机制、文化、人才等问题,用社会化的分工与专业化的合作,用“不为所有,但为所用”、实现多赢的理念,推动运载火箭的进步。
梁小虹说,唯有如此,中国火箭才能跻身于世界主流火箭、先进火箭行列,中国航天向强国迈进的步伐才能加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