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从超越的视角审视失败的意义——组织分析失败原因,查找工作差距,官兵们达成共识:转型中跌几跤、走点弯路在所难免,关键是要敢闯、敢试,不怕失败。
三步棋如三道闪电,把大队战斗力建设的新观念射进每一名官兵的心田。
初春,东海演兵场,炮声隆隆,硝烟弥漫,新型火炮首次对抗射击拉开帷幕。
“脱靶!”一个不愿承认的事实出现了。
出海归来,艇长林宝华白天钻进指挥室仔细查证数据,晚上躺在床上还在梳理射击过程,一个月下来,人瘦了3公斤……不久后,第二次对抗射击训练再次展开,一阵暴风骤雨般的炮声响过,目标被准确摧毁!
“不服输,才不会再输;不言败,才能反败为胜。”这是写在林宝华笔记本首页的一句话。
在大队,让艇长们记忆深刻的不是不胜枚举的辉煌“战绩”,而是一次次演练的失败。
去年初的一次复杂电磁环境下海上对抗演练,“头门山海战英雄艇”所在的“红方”编队通过隐蔽待机战术刚把“蓝方”舰编队击沉。没想到,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一支“黄方”编队突然杀将出来,将“红方”打个措手不及,损失惨重。虽然“败了”,但艇长陈勇和官兵们心里明白,这次失败比之前数十次的胜利来得更有价值。
事后,陈勇带领艇员们多方总结经验,搜集整理了10多万字的技术资料,完善了多项战法训法,全艇艇员独立操作合格率达到100%。
采访中,大队政委王志坚告诉记者,新型导弹艇战斗力生成的过程,就是一部大队官兵立足实战,攻坚克难的奋斗史。
官兵们说,跟着军事技术过硬、指挥水平高超的艇长出海打仗,我们心里踏实!
在“大洋剑客”的带领下,艇队涌现出一大批训练标兵,7人获得“全军优秀士官人才奖”,艇队10余次被上级表彰为基层建设先进单位。
海风猎猎,征程漫漫。年轻的艇长们以“忠诚骁勇、卫海先锋、快速机动、首突建功”的团队精神,驾驭着一艘艘身披蓝色迷彩的新型导弹快艇,似“无影利剑”在深海大洋,一往无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