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现在‘运10’的生产线还有吗?”
程不时:“当时已决定和麦道生产82系列的,原有‘运10’的生产线要拆除,于是厂里号召工人,搞竞赛,看谁拆得快。都是小青年,为抢速度,干着干着就不是拆卸了,而是拿着乙炔发生器气焊,直接去割,没多久就大卸八块了。”
记者:“不是还有第三架已经装配了70%的‘运10’吗,还有吗?”
程不时:“培训工人打铆钉,就把那架飞机当成训练的靶子,每个人都可以上去,随便打……”
于是,奇怪的事情发生了,没有明确的“红头文件”,没有任何行政命令,也没有哪位领导的出面表态,一切都在悄无声息、糊里糊涂之间,“运10”就这样下马了。
“运10”从国家任务下达直到首飞,共用10年时间,如果从确定方案算起,则是8年,这个速度,就是在国外同类飞机的研制中,也属于较快的。再看费用,“运10”从设计之初到首飞,总共花去不到5亿人民币,这其中还包括翻造延长试飞用的跑道、建立大型厂房和大型试验室等技术改造的诸多项目。而在国外要造出同一级别型号的飞机,至少需要十几亿美金。
或许感到从上面来的压力及内部对“运10”否定的力量还不够,于是,中国民航又被扯了进来。“运10”是民航客机,显然民航部门的发言最有说服力。
1981年1月8日,中国民用航空总局以(81)民航工字2号文件向中央财政领导小组递交的《对国产“运10”飞机的几点看法》的报告中,这样提出:
“……我局有波音707十架利用率不高,还可再用二十年……民航去年(1980年)初十年规划设想中没有再添购此类飞机的打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