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年东京奥运会召开前,大规模工程进一步加速。在实施所得倍增计划期间,还建设了一直到现在仍在支持日本经济的基础设施,比如黑部水库、爱知用水路、名神(名古屋至神户)和东名(东京至名古屋)高速公路、东海道新干线等。这些公共工程中的道路、港湾等,是日本向世界出口纤维和家电的基础。而川崎制铁公司的千叶制铁所、三菱造船的长崎造船所等支撑了上世纪60年代的高速增长,是日本成为经济大国的根基,使日本在战后的废墟中仅仅用23年时间就成长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
随着工作的增加,国民工资不断上涨,称为“三大神器”的电视机、洗衣机、空调以及汽车等高级用品特别畅销,基本实现了“一亿总中流”(即全民中产)。
生于1953年的小原茂幸,生长在长野县群山环抱的驹根市农村,目前他是当地一家驾校总务部长。回忆起当年的“所得倍增计划”,他对于那时“家里越来越富裕”有着深刻的印象。小学时,家里还只有一辆自行车。进入60年代,他父亲开始在当地的小公司工作,家里先是买了一辆摩托车,后来又买了一辆本田的轻型汽车,后来还相继添置了冰箱、电视和洗衣机,到70年代初还买了本田的运动型车。由于长野县位于内陆,以前当地很难吃到新鲜的海鱼,只能吃咸鱼和鱼干,但是进入60年代,随着交通的发达和保鲜手段的出现,他家也吃到了鲜海鱼。
除了经济政策外,各种福利制度也在当时得以建立。1961年,日本实现了“全民皆保险”,所有国民都加入了国民健康保险制度,1961年4月开始实施《国民年金法》,养老金也得到保障。这主要得益于当时政府制定的收入分配机制(税制),让高收入者缴纳高额所得税,建立了金钱“从有钱人到贫民”的流动系统,从而充实了社会福利制度。
重点是农业和中小企业
华侨创办的中国通讯社营业部长姜德春指出,“所得倍增计划”的主要途径是靠出口贸易收入提高国民收入,重点则是发展现代农业和现代中小企业,以此提高就业率。当时日本的目标是实现全民就业,实际结果也是如此。
当时日本经济的增长速度超出了政府的预期,各行业充满活力,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同时,政府的财政收入也较充裕,得以对农业(主要是对农民)实施高额补贴,并一直延续至今成为维系日本农民收入水平的主要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