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年来,城管执法一直在向“文明执法”、“柔性执法”努力,以抵消社会舆论对城管的偏见。但媒体总是偏好负面信息,城管打人现象是有发生,但绝不是全部,却总会被舆论放大,加剧了人们对城管暴力的刻板印象。那些坚决执行“柔性执法”的地方,城管队员“骂不还口,打不还手”,甚至和商贩对跪,却不一定能换来商贩的高度配合。
发生在苍南的城管执法事件,目前的证据显示起因确实是商户违法占道经营,而且在城管劝离时不予配合。双方发生争执时,路人黄某从旁拍照,可能触动了城管执法人员的敏感神经,产生了抵触情绪,于是变成了城管和路人的冲突。城管工作人员当然负有一定责任,他们承受的压力促使正常的执法偏离了轨道。而“城管打人致死”的谣言之所以能快速地被围观者相信,则是根植于很多人心中对城管的偏见,这种偏见是舆论长期潜移默化形成的。然而,人们把愤怒发泄在几名城管队员身上,用的恰恰是他们所批判城管的暴力;这种以暴制暴的现象,有的公知竟然在网上叫嚣“打得好”,仿佛打城管就有打人的道德正当性,这种逻辑实在可鄙、可叹!
有人说,既然城管的社会形象已经不佳,城市里又有警察执法,城管完全可以取消。但城管消失了,城管执法所要解决的那些问题就不存在了吗?城管的职能如果完全让警察来替代,需要多少警力?违法者可以承受警察执法的强度吗?抑或只是把城管和小贩的冲突转移到警察和小贩的冲突上?
在中国这样一个复杂的大国,现代化进程中面临各种棘手的问题,我们需要更多的建设性意见,而不是唱衰和抹黑。那些为“打城管”叫好的声音,断然不会是推动社会进步的积极力量,而只会释放更多的破坏性,全社会都应警惕这种偏激的杂音,避免让它们成为主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