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要预料到须经过离任经济审计,因此,只有对自身廉政自信的人才会主动提出辞职。而且,一旦辞职,他们会成为官场中的"异数",也会失去来自利益关联同僚和体制的庇护。此外,凡下海的官员多会成为媒体和公众重点关注的"新闻人物",外界的这种监督也是对其日后行为的制约。更重要的,权力的即时性也决定了"人走茶凉"的现实官场生态,退出官场的人士不得不面对其影响力日渐衰竭的无奈现实。
因此,对于"官员下海"现象,我们不仅仅将眼光盯在如何约束其"剩余权力"的惯性思维中,而更应考察这种特殊现象之所以产生的社会背景和原因。实际上,梳理我国前两波官员下海潮的变迁史就能发现,每次"潮"涌的背后,都是市场的力量得以强化的结果,也是在回应并传达中国社会深层变革发出的前兆信号。
前两波官员下海潮背后 1992年第一波官员下海潮的重要背景是,这一年的年初,邓小平发表了"南方谈话"—"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 "要抓住时机,发展自己,关键是发展经济,‘发展才是硬道理’"。这不仅正式确立了中国市场经济改革的取向,也为当时的社会精英参与社会、发挥才智和热情 指明了出路。
据《中华工商时报》的统计数据,1992年全国至少有10万名党政干部下海经商。如今,他们中的佼佼者已成为中国最显赫的商界精英。比如,在国务院发 展研究中心已担任副厅级干部的陈东升,就是在这一年下海的,他后来创办了中国本土最大的拍卖公司嘉德拍卖、中国第五大保险公司泰康人寿。同一年,当时在国 家体改委任处长的冯仑(万通地产董事长)、国务院政策研究室处长毛振华(中国第一家资本市场信用评级中介机构—中诚信的董事长)等一批"学者幕僚"也转投 商海。日后,他们被人称为"92派企业家"。
严格说来,1992年的下海潮是全民下海,除了一大批机关干部,来自科研机构、高校等其他领域的社会精英也纵身一跃,跳入"市场"淘金的洪流中。与上 世纪七八十年代创业的草根企业家不同,"92派"多接受过良好的教育,他们原本生活在广义的体制内,有着忧国忧民的情怀。然而,在经历了1980年代中后 期挫折后,他们开始从理想主义的幻想中冷却,纷纷走出那个令他们当时看来颇为僵化、伤心的"体制"。"到市场中去",第一次成为中国社会精英的主流选择。
这一集体行动的更深层影响则在于,中国的主流价值观也是从此开始了猛烈的转向,中国的精英群体也开始分化:从"学而优则仕"转向了投身商业,追求并拥抱财富。
"92派"官员下海的示范效应也在悄悄影响着下一个10年的精英们的选择。在2002~2003年前后,当整个社会的环境再次发生变动时,又一波官员下海潮蜂拥而至。这次,全国范围内出现了一大批县处级乃至厅局级官员纷纷下海的案例,最惹眼的则是江浙等沿海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