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65年国共海军发生的“八六”海战,对台军来说,不单纯是一场败仗,更是一个因极力回避而颇具神秘色彩的事件。近年来,随着档案数据的解密,以及当年与这场海战有关将领的回忆相继公开,笼罩在海战背后的谜团被逐一解开。
计划匆忙上马 纰漏重重
1965年7月,台湾当局为配合反攻大陆的“国光计划”的制订,指示海军派军舰,运送特别情报队,对大陆东山岛周围目标进行突击,企图摧毁解放军雷达,捕捉俘虏,获取情报。此计划被命名为“海啸一号”。
然而,海军对“海啸一号”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海军总司令刘广凯因在左营的海军参谋大学主持将领参加的兵棋推演,没有具体参与这一计划的制订。当他意识到必须过问时,却遭到副参谋总长黎玉玺的干扰。
8月,刘广凯审阅了“海啸一号”的实施方案,发现问题不少,认为计划应重拟。当他得知特遣支队已于8月5日清晨6时自左营出发时,立即命令作战助理参谋长许承功少将,通知特遣支队返回左营,等候命令。可许承功无奈地告诉刘广凯:“已经来不及了!”因为昨接国防部作战参谋次长朱元琮中将的电话,特遣支队依照上级的限期,务必于8月6日凌晨到达目标区,所以现在不能回航。刘广凯听后,长叹一声,无可奈何地在计划书上批了一个“阅”字。
“明星”将领组合遭遇惨败
“海啸一号”任务由国防部下达,台湾海军专门成立了由10人组成的督导组,负责协调。督导组组长为台湾海军副总司令冯启聪中将。7月30日,冯启聪决定派太康号和章江号军舰,组成海啸特遣支队,由巡防第二舰队司令胡嘉恒少将担任指挥官。
太康号是一艘标准排水量为1150吨的护航驱逐舰,总体火力较强。章江号总体火力较弱。两舰组成特遣支队意在取长补短。然而,由于太康号意外出现故障,而临时以剑门号代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