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1938年11月12日的夜晚,疯狂失控。确切是13日凌晨2时许,长沙城内南门某处突然起火,徐权迅速得到了士兵的报告,判断是失慎,但当时,警察和消防队员都撤离了,无人灭火。不到一刻钟,南门已经三处起火。但当晚焚城总指挥酆悌的电话一直占线。不久,天心阁也火光四射,接着全城起火。
市民从梦中惊醒,面对熊熊烈火,上天无路,入地无门。
当日的电报代号为“文”,因大火发生在夜间,故为“夕”,因此称这场大火被称为“文夕大火”。
“这是整个集团的错误“
事实上,早在11月12日之前,长沙的命运已经被“焦土抗战”的决策注定了。1938年11月7日,蒋介石飞抵长沙召开军事会议,强调“长沙位于武汉广州之间,正处于敌人南北夹攻之下,易攻难守,因此不必和优势敌人死打硬拼,而对长沙要用焦土政策”。
但日军并没有紧接着进攻长沙,只是在大火之后,派飞机到长沙上空拍照,又在广播报纸中大加渲染,说火后长沙“全城如舔”等等。于是焚城真相激起了民众的强烈愤慨。11月16日蒋介石赶到长沙,下令逮捕有关人员,批示:“渎职殃民,一律枪决,张治中撤职查办。”20日,酆悌、徐昆和长沙警察局长文重孚三人被枪决。
张治中回忆,蒋介石在长沙处理大火案之后,曾作训示:“就这一次事件的根本成因研究,可以说不属于哪一个个人的错误,而可以说是我们整个集团的错误。这一错误的造成,不能不认为是我们的失败。”
评论
国民党最高当局为推卸责任,将指挥纵火的长沙警察局长等3人实行枪决。此事可以说是国民党有关当局过于畏敌和草率行事所致,尽管责任主要应由直接过失者承担,但作为最高统帅的蒋介石的指导思想亦起了消极的影响。
二、花园口决堤破釜沉舟
时间:1937年6月9日事件:豫、皖、苏3省44个县市,2.9万平方公里土地被水淹没,成为黄泛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