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老兵苑军网
新闻 > 首页 > 军事天地 > 军林秘史 > 正文 >

“运10”回忆录

2014-06-07 16:25:22 点击: 来源: 网络转载 反馈
导读:2007年3月初,大型飞机项目正式立项消息传出,这个一度被尘封的高技术项目,几乎一夜之间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中国第一架自行研制的大型客机“运10”,重新成为话题。

  在此之前,外报评价中国是一只没有翅膀的鹰。陈毅说,我这个外交部长,出国坐不上自己的飞机,就比别人矮一截。1972年1月,在军委听取航空工业小组的汇报办公会上,叶剑英说,这是一架大飞机,要集中全国力量来搞,“这是全国人民的事,是中国人民的光荣。”一声令下,搞发动机、运输机、水上飞机等各种飞机型号设计的300名专家和技术人员都聚集上海。民航、空13师、空34师派出大批空、地勤人员参加708工程,其中包括后来成为“运10”首席试飞员的王金大。

  上海航空学会理事长薛德馨参加“运10”研制的时候已经是1978年10月。他回忆说,当时他从三机部沈阳112场调来上海市航空工业办公室工作。报到的第一天就参加了正在召开的上海市和三机部联合组织的“7810”会议。此时,第一架“运10”飞机即供静力试验用的“01”架机已完成铆装。会议结束后,一群人向当时的上海市长彭冲做汇报,彭冲笑着说:“现在全国人民为研制国产大飞机,平均每人已付出了五毛钱,如果搞不出来,我这5毛钱,是要向你们讨回来的。”

  与那个时代所有的大型工程一样,“运10”条件艰苦。没有工作场所,食堂开始是画图的工作间,后来又变成了大型技术讨论会的会议室,办公桌也没有,就找来木箱替代,下了班,几百号人就住进宛平南路上卫生学校宿舍里,一溜全是上下铺的木板床。当时作为副总设计师的程不时,三代老少六人挤在厕所边一间不足14平米的潮湿小间里。后来他回忆说:“夏天怕蚊虫咬,就用报纸把手脚包起来,但是又怕汗水滴在图纸上。”

  比这更艰苦的是那个特殊年代里各种政治活动的冲击。许多荒诞不经的事情发生了。

  上海飞机设计研究所一位参加过“运10”飞机研制的退休老专家给记者讲述了一些故事:“运10”吊装发动机方案有三发和四发(配置三台或四台发动机)方案,后来,有人提出要给这台大飞机装配八台发动机!理由是:“发动机越多,安全性越好。‘运10’将来是毛主席的专机,发动机越多就越忠诚!”

相关阅读

热点话题

热点文章


中国老兵苑军网是老兵的网上家园!!!
“老兵”是我们一辈子的身份名片!!!
永远也忘记不了一起扛过枪的战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