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曹魏王朝的这次打击,高句丽向西扩张的企图暂时受到了遏制,直至曹魏王朝灭亡再未见到有关高句丽寇扰边郡的记载。同时,曹魏王朝通过这次历时一年之久的讨伐战争,不仅消除了高句丽对边郡的骚扰和威胁,也使自东汉王朝以来为高句丽所占据的地区得以恢复,推动了对这一地区的开发,另一方面则是将二部分高句丽部众迁徙到内地。据《资治通鉴》卷83晋惠帝元康九年正月条记载:“正始中,毌丘俭讨句丽,徙其余种于荥阳。始徙之时,户落百数。”据此可知,曹魏王朝在攻占丸都城,赶走高句丽王之后,为加强对高句丽地区的统治,采取了迁徙高句丽部落于塞内的政策。
晋王朝取代曹魏王朝,统一中原之后,高句丽作为边疆少数民族政权仍然和晋王朝保持着臣属关系,晋王朝对高句丽的管理是由东夷校尉具体负责的,这种状况为以后的各王朝所承袭,一直持续到北魏王朝太和十五年(491年)高句丽王的封号中有东夷校尉的官称为止。
北魏王朝太和十五年(491年)之前,两晋南北朝时期各王朝委任的东夷校尉见于(晋书》、《宋书》、《魏书》、《北齐书》、《北史》、《资治通鉴》等史书记载的有如下十余位:鲜干婴、何龛、段文鸯、李臻、封释、崔毖、阳鹜、石勒、封抽、慕容俊、冯祟、拓跋元婴、拓跋浑、永全、拓跋休、公孙邃等。
北魏王朝在太和十五年(491年),将东夷校尉授予高句丽王之后,中原王朝对高句丽的管理开始由直接向间接转化。据(魏书·东夷列传·高句丽》载:太和十五年(491年),高句丽王琏死,北魏王朝册其孙云为“使持节、都督辽海诸军事、领护东夷中郎将、辽东郡开国公、高句丽王”。神龟二年(519年),云死,北魏王朝“遣使策(册)赠车骑大将军、领护东夷校尉、辽东郡开国公、高句丽王”。高句丽王云成为第一个得到领护东夷校尉官职的高句丽王,只是这一官职是作为对死者的册赠给予的,不过自此之后,东夷校尉就成了北魏王朝对高句丽王册封的官职之一。同传又载:太和十五年(491年),北魏王朝在赠高句丽王云的同时,“又拜其世子安为安东将军、领护东夷校尉、辽东郡开国公、高句丽王”。之后高句丽王延、成、汤等都接受过这一官职。东夷校尉一职授予高句丽王,并不是一般简单地委任,它应是高句丽在北魏王朝后期成为东北地区势力强大的边疆少数民族政权的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