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老兵苑军网
新闻 > 首页 > 军事天地 > 军林秘史 > 正文 >

东北接收秘闻:蒋介石老友任接收大员

2014-06-07 16:18:43 点击: 来源: 网络转载 反馈
导读:“如果东北能在我们领导之下,那对中国革命有什么意义?我看可以这样说,我们的胜利就有了基础,也就是说确定了我们的胜利。”在中国共产党于1945年4月在延安召开的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中毛泽东如是说。

  “如果东北能在我们领导之下,那对中国革命有什么意义?我看可以这样说,我们的胜利就有了基础,也就是说确定了我们的胜利。”在中国共产党于1945年4月在延安召开的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中毛泽东如是说。

  作为毛泽东的对手,蒋介石则在一次秘密军事会议上称:“国民党命运在东北。盖东北之矿产、铁路、物产均甲冠全国,如东北为共产党所有,则华北也不保。”

  二人当时所说的东北地区,包括现今的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和内蒙古东部,河北省的承德地区,总面积130多万平方公里,人口3800余万,是一个工业发达、交通便利的现代工业区—据1947年调查统计,东北的煤产量为532万吨,占全国煤产量的49.5%;发电能力107万千瓦,占全国78.2%;生铁产量171万吨,占全国87.7%;钢材产量49万吨,占全国93%;水泥产量150万吨,占全国66%。

  东北地区北靠苏联,西与蒙古人民共和国接壤,东南与朝鲜为邻,南面的辽东半岛与山东半岛隔海相望,西南与冀热辽边区比邻。正是如此,毛、蒋二人都知道东北战略地位极为重要。然而,伴随着1945年8月8日苏联政府正式对日宣战,150万苏军从东、西、北三个方向分路进入中国东北及热河、察哈尔地区,对日本关东军发起猛烈攻击。东北地区的战后接收问题不仅决定了国共两党在东北的命运,也很大程度决定了未来中国的命运。

  最近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日本学者伊原泽周编注的《战后东北接收交涉纪实—以张嘉璈日记为中心》一书,恰好为我们揭示了这一决定了中国走向的历史时刻中的诸多细节,不仅道出张嘉璈这个局内人在那段艰辛的谈判岁月中的奔走与努力,从中我们还可以看到国共美苏三国四方围绕着东北问题上演的一幕又一幕纵横捭阖的大戏。

  蒋介石老友任接收大员

  得知自己被内定为东三省经济委员会主任委员时,张嘉璈这位中华民国时期的“金融巨子”正代表国民政府出席在加拿大召开的国际民航会议。

  在1945年8月23日这天的日记中,张嘉璈如此写道:“接王雪艇(世杰)秘书长电传述蒋主席意,嘱即日归国。同时,又接张岳军(群)先生电,亦嘱即归。不知有何使命。”9月1日日记,“钱乙藜(昌照)兄来谈,政府已内定我为东三省经济委员会主任委员。”于是张嘉璈于9月8日乘机离美,当天日记,“见报始知已发表为长春铁路理事长,兼东北经济委员会之主任委员。”

  未经张嘉璈同意即被当时的国民政府发表任命,可见当时蒋介石对张其人的重视。就在9月14日抵达重庆后的第二天,张嘉璈即被蒋介石约午饭。蒋介石告诉张嘉璈,“此席(东三省经济委员会主任委员一职)责任重大,不易得适宜人选,劝我担任。”

  张嘉璈,字公权,原籍江苏宝山(今属上海),1889年(清光绪十五年)10月21日生于嘉定。早年留学日本的张嘉璈,是国民政府的金融专家。其在国内银行界一举成名,起因于1916年中国银行上海分行对抗北洋政府“停兑令”的事件。

相关阅读

热点话题

热点文章


中国老兵苑军网是老兵的网上家园!!!
“老兵”是我们一辈子的身份名片!!!
永远也忘记不了一起扛过枪的战友!!!